以身许国的意思是什么(以身许国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一个汉字:“許”,“許”在现代汉语简化为“许”,许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因此要加强记忆。其详情如下:
許(许)。读音有两个:
(一)xǔ。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许,听也。从言,午声。”形声字。本义是应允;认可。
但许慎的说法,文字专家们不认可。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许》:“许君以听释许,非朝朔义也。今谓:许从午声,午即杵之象形字。字从言从午,谓舂者送杵之声也……举杵劝力有声,许字之本义也……舂者手持物而口有声,故许字从言从午。口有言而声应之,故许引申义为听。”
(许字的字形发展)
也就是说:许字中的“午”,不是正午的“午”,实际上是“杵”(甲骨文的午,就是象形字,像杵之形),就是舂米用的杵,舂米的人,一边发力杵米,一边口中发声,这才是“许”的本义,即舂米之人的送杵之声。现代汉语用的是“许”的引申义。
(舂米用的杵)
我们暂时还依照《说文解字》的本义来解说。许,就是应允;认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听从之言也。耳与声相入曰声,引申之,凡顺从曰听。”《广韵·语韵》:“许,许可也。”《左传·闵公二年》:“及密,使公子鱼请,不许。”(共仲)到达密地,让公子鱼请求赦免,没有得到允许。
本义之外,许还有很多用法,举常用的用法说说:
(1)给予;奉献。《增韵·语韵》:“许,约与之也。”《史记·刺客列传》:“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老母健在,(我)聂政不敢以身给予他人。清代林则徐《家书·给妻郑夫人书》:“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与民除害。 ”“以身许国”后来发展成为成语。指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尽忠报国,临难不顾。词中的“许”,意义是“给予、奉献”。这个用法现代汉语也经常使用,比如茅盾《虹》:“建立起久已失坠的自信力,把未来的胜利预许给自己。”
(汉画像砖:聂政刺韩王)
又特指许婚;许嫁。比如,以身相许。《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其女尚幼,未许字人。”
(2)称赞;心服;认可。《广韵·语韵》:“许,许可也。”《三国志·诸葛亮传》:“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诸葛亮)每每把自己比喻成管仲,乐毅,当时的人并不认可。
(诸葛亮雕像)
(3)期望。《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朱熹注:“许,犹期也。”老师(孟子)如果在齐国当政,可以期望管仲、晏子的功业复现吗?
(4)相信。《孟子·梁惠王上》:“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奉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赵歧注:“许,信也,人有白王如此,王信之乎?”有人对大王说‘我的力气足能举起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睛能看清毫毛的尖端,但看不见一车木柴’,大王会相信这种说法吗?
(5)处所。李白《杨叛儿》:“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何许即“何处”。
(6)表示约略估计的数量。唐代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百许头,即约略估计有百只鱼。
(7)或许;可能。《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懊侬歌》:“江中白布帆,乌布礼中帷。撢如陌上鼓,许是侬欢妇。”即用此义。
(8)这样;这般。苏轼《次韵答文与可见寄》:“世间那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月落庭空影许长)
(9)用作副词。相当于“何”、“什么”。唐代杜审言《赠苏绾书记》:“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容赴朔边。”为许,就是为何,为什么。
(10)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韩愈《感春》:“三杯取醉不复论,一生长恨奈何许。”句末语气词。
(11)古国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姜姓,战国初期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具体位置在今河南许昌东。
(12)许昌的简称。位于河南中部的城市。
(许昌文峰塔)
此外,许还是姓氏。《通志·氏族略二》有载。
(二)hǔ。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叠用“许许”。也有写作“所所”、“浒浒”。象声词。劳动时共同出力的呼声。《诗·小雅·伐木》:“伐木许许”。(有个别版本写作“伐木所所”)朱熹《集传》:“许许,众人共力之声。”《伐木》这首诗,第一段“伐木丁(zhēng)丁”和第二段的“伐木许(hǔ)许”都容易读错,都是象声词。
(伐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