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言秋日胜春朝上一句是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全诗赏析)
今天接着读刘禹锡的诗。
前面说了,刘禹锡极度有才,这首先体现在他科考顺利,没有才华,不可能22岁就中进士。论才华,刘禹锡是十足真金。
但刘禹锡人生却不顺利。转折点是公元805年的一场“永贞革新”,他跟随王叔文参与了这次顺宗主导的革新,从八品御史瞬时直升手握国家财政大权的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这个位置很重要,因为要做任何革新,没有财政支持都是寸步难行的,刘禹锡是这次革新的“钱袋子”,在这次革新中,刘禹锡显然是真正走到了朝局中心的人。
(刘禹锡塑像)
但“永贞革新”败得很“脆”,顺宗很快被逼禅位(他身体也的确不好),宪宗继位,宪宗本就十分厌恶王叔文,于是王叔文很快被贬赐死,“八司马”也各自远贬。这次革新成败过程因为关涉皇位争夺,虽然只有146天,但却格外惊心动魄。
三十四岁的刘禹锡,在这段时间内,人生像坐在过山车上,瞬间云泥,从顶峰到低谷,只在几个月内。有人说,刘禹锡实质上是参与了一场党争,结党而营的人,不论成败如何,人格上都高尚不到哪里去,该!其实,在党援与贿赂横行的中晚唐,只守气节,是很难实现一个儒士报国之志的,不左就右,总要站一边。所以,刘禹锡的这次打击,时也命也,躲是躲不过的。这次参与革新,实际上让刘禹锡付出了一生不能出头的代价,因为在这次革新中,刘禹锡还顺带开罪了十年之后掌权的武元衡,这才使针对他的打击一波接着一波。
(唐宪宗)
当然,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刘禹锡才有可能成为后世所说的“诗豪”。要成为一个大诗人,没有逆境是做不到的,好的文学作品,大都是苦难憋出来的,中唐少了一个政治家,多了一位大诗人,也挺好。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是805年刘禹锡被贬之后写的一首诗《秋词二首》中的第一首,全诗如下:
(诗意图)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永贞革新失败之后,刘禹锡先是在九月被贬连州(现在的广东连州市)刺史,到了十月就又被贬朗州(湖南常德)司马,这是一贬到底的架势,因为连州虽远,好坏刺史之职还是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官,到了司马这个官阶,却差不多只是一个管理地方治安的官职了,不要说后来他在这个位置上一直任职近十年,就算不算时长,这次打击也是非常沉重的。
(常德的刘禹锡铜像)
但刘禹锡自有豪气,他在朗州也并不沉沦。这也是他被称“诗豪”的原因,诗豪是白居易的称赞,除了一方面称他是诗人中的豪杰外,另一方面应当也称赞他为人的豪放气质。
在遭受人生重大打击的时候,刘禹锡的豪放气质他的诗里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秋日晨曦)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一句是跟千古文人们唱反调的论断,伤春悲秋是人的自然情绪,春天百花凋残,引人伤悲,秋天无边落木,使人哀叹。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宋玉《楚辞.九辩》开头就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次节更有“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的句子,在中国的文人传统里,悲秋言论也是正常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更何况,刘禹锡正当贬谪,该当是一片伤心难排遣的,可是他偏不!自古以来的人遇到秋天就悲叹秋天萧条空寂,但他偏说,秋天要比春天好得多!这是他的独特排众判断,这两句起得陡峭,承得有力。
(睛空一鹤排云上)
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因为晴空一鹤排云上,你看啊,在秋日天高云淡的晴空里,有一只仙鹤拨开云层,直上九霄,这哪里是春天可以看到的风景。为什么是仙鹤,因为只有仙鹤才足以媲美诗人高洁的品质,更因为此时正是深秋(农历十月),这个季节只有在南方才能看到仙鹤,长安是看不到的。言下之意,朗州这里挺好,我也挺好!鹤本是群聚动物,数只或数十只结群是正常的,为什么是一鹤,而不是一排,一群,因为此时的刘禹锡,是打击的对象,在朗州这个地方,同道之人,没有别人,只有他自己,他是一只孤独的鹤,但这只鹤,在秋天肃杀的冷意里毫不悲伤,仍要一飞冲天,在秋天肃杀的环境里,诗人孤独的灵魂,在骄傲地前行。
(秋日孤独的行人)
便引诗情到碧霄。写诗的情绪当然需要情景激发,在这样的秋日胜景之前,诗人的诗情也勃发而起,随同仙鹤一起飞到了万里晴空。
全诗以劈空议论开笔,到诗人诗情冲天收尾,以朗州典型的秋日特有景色“仙鹤冲天”为着眼点,虚实结合,有“秋日胜春日”的论断,有“一鹤排云”的叙述,又有“诗情上碧霄”的抒情。诗人以鹤自喻,抒发了不以秋日肃杀环境而悲伤的豪情。在新贵们的打击之下,他只用了短短二十八个字,写出了三十四岁刘禹锡被贬朗州的所有情绪,既不为秋日肃杀时节悲伤,也不为时局环境忧伤,倔强而又浪漫,他跟那只仙鹤一样,是位孤独的舞者。
(鹤舞)
刘禹锡同时也是哲学家,是一个能用朴素的辩证法来自我排解的智者,这一首诗,既有诗歌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引发的浪漫诗情,同时又富有哲理启人深思、引人奋起。全诗上下两组句子,全部都是名句,是刘禹锡代表诗作的开篇之作,同时也是刘禹锡愈挫愈奋、一生战斗的响亮宣言。既是《秋词二首》,当然还有第二首,也录出来,大家共赏:“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