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聊斋》是古代著名文学作品,作者叫做蒲松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蒲松龄还有另外一部作品,即《聊斋俚曲》,直到现在他的后人都在大力推广。然而,知道《聊斋俚曲》,懂得《聊斋俚曲》,传承《聊斋俚曲》的人都太少了,也让蒲松龄的后人十分忧愁。究竟《聊斋俚曲》是什么呢?如果您也感兴趣,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蒲松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人,祖籍在济南府淄川(今山东淄博)。史料记载,蒲氏是淄川大姓,但是到蒲松龄父亲一辈就家道中落了,因此也对蒲松龄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以至于他六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中,于是就果断的放弃了科举和仕途之路。在此期间,蒲松龄也备受打击,同时他也看到人性的丑恶,以及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便决定通过文学作品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
据说,蒲松龄在家乡摆摊卖茶,听南来北往的人讲述各种故事,然后他再经过艺术加工,最后集合成册就得到了流传至今的《聊斋志异》。看过《聊斋志异》的人都知道,书中描述的都是一些牛鬼蛇神的鬼狐故事,这些形象都生动鲜明,虽然看起来不着边际,但实际上却极具社会讽刺意味,因此此书一出备受追捧,同时也成就了蒲松龄。
值得一提的是,蒲松龄的文学成就不仅仅是一部《聊斋》,他在戏剧,诗文和音乐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文学艺术和精神财富。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蒲松龄因病去世,时年76岁。史料记载,蒲松龄有四子一女,分别是蒲箬,蒲篪,蒲笏,蒲筠,蒲莹。在上文中提到,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不中,而他的四个儿子也都和他一样,除了蒲篪没有功名之外,其他三个儿子也都只考到秀才,可见他们家族确实没有考中进士的“基因”。
后来,蒲箬生有一子,叫做蒲立德,长大后虽然秀才考了第一,但始终都没有再进一步,到老也都还是秀才。不过,蒲立德对祖父蒲松龄十分敬仰,因此他终其一生都在整理和传播祖父蒲松龄创造的作品,我们如今还能看到《聊斋》也多亏了蒲立德。蒲松龄的后人都没有遭受过劫难,因此后代子孙都人丁兴旺,现如今也多聚居在山东淄博洪山镇一带,并且蒲松龄故居也被后人完好保存至今。
蒲松龄故居位于洪山镇蒲家庄老村,整体占地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从外面看也就是一座普通的农居。最早在1958年,当地有关部门就对蒲松龄故居进行了保护,虽然后来在运动中遭到破坏,但是很快又都修缮完好。1980年,在蒲松龄故居的基础上,又扩建了蒲松龄纪念馆,还复原了聊斋园,收藏各类文物1万多件。另外,让很多外地人感到好奇的是,故居内还收藏了大量《聊斋俚曲》的乐谱,因为人们都知道《聊斋志异》,所以对《聊斋俚曲》都疑惑不解。
专家们表示,《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创作的音乐文学,如今还是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作为一种传统音乐,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因为其歌词的内容都是当地的民族方言,虽然听起来感觉很俗气,但俗气又何尝不是一种亲民的地气呢?《聊斋俚曲》流传下来的有很多,比如《姊妹易嫁》《《耍孩儿》,《玉娥郎》,《粉红莲》和《叠断桥》等等,既有爱情故事,也有传奇轶闻,还有牛鬼蛇神,展现出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如今,蒲松龄的后人们都在大力推广《聊斋俚曲》,他们还成了剧团,受邀到各地演出也广受好评。比如,蒲松龄的第十一代子孙蒲章俊,他成为俚曲的非遗传承人,希望能让全国更多的人都能知道《聊斋俚曲》。
然而,在如今互联网的时代中,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层出不穷,因此很多年轻人对《聊斋俚曲》都提不起兴趣,也就让传承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蒲章俊也曾在媒体采访时表示,后继乏人是他最头疼的事情,因此他也呼吁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去发现俚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