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真实历史是什么(草船借箭历史真相)
相信很多人对三国历史的了解,绝大多数源于小说《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成功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小说英雄,因刻画的比较真实,所以很多人误以为那就是史实。然而,由于小说的局限性,为了刻画一个角色,需要讲道理、摆事实,难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比如在《三国演义》中莫名其妙被诛杀的华雄,其实是死于孙坚之手,类似这样的事件在小说中比比皆是,今天小编就来给您说说另一个在演义中“张冠李戴”的事件。
华雄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所以要“草船借箭”,是因为东吴的大都督周瑜要暗害诸葛亮,想了一个损主意,他要诸葛亮三天之内制造出10万支箭,否则便军法从事。于是诸葛亮神机妙算,趁着大雾天,演了一出“草船借箭”的好戏。
诸葛亮
众所周知,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智“近于妖”,舌战群儒、巧借东风、草船借箭、木牛流马等等。然而我们翻阅史料就会发现,这几件事在历史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也就是说这都是《三国演义》中的桥段,并非真实历史。而罗贯中如此安排,无非是体现小说的主旨“尊刘贬曹”,和突出刘备集团的正统。
诸葛亮
不过,“草船借箭”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只不过主角也不是诸葛亮,情节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个故事的原型,一个是三国时期孙权的乘船借箭,还有一个是唐朝中期名将张巡的草人借箭。下面小编就给你详细说一下这两个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的故事。
诸葛亮“草船借箭”
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在赤壁大战五年之后,曹操率大军进攻东吴,在濡须这个地方,曹操首战就遭到了失利,便一直龟缩不出。根据《魏略》记载,孙权乘坐大船来观察曹操营寨的情况。曹操看到后并没有出军迎击,因为曹军善于陆战,不善于水战,贸然出击会使自己陷于被动。于是曹操下令弓弩其发,射向孙权的船,结果箭全插在孙权的船上,因为箭的数量极大,射得船都要倾斜了,有翻船的危险。于是孙权急中生智,下令调转船头,让船的另一面受箭,才逃过了船毁人亡的下场,船身平稳后,孙权得以安全返航。回去之后,孙权派人把箭全部取下来,发现还能循环使用。
探敌得箭
这个故事显然是以船身借箭,并没有草人,所以历史上也称之为“探敌得箭”,而这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差的很远。而且我们通过《魏略》中的描述可以发现,当时孙权完全是无意而为之,或者说是被逼无奈。因为这件事对于孙权一方来说难度系数极大,一旦失误就会被曹操全歼,孙权事后应该也是后怕的。试想一下,万一当时曹操射的是火箭呢,孙权岂不是没命了?
孙权
而罗贯中编出“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其实还参考了另一个原型,那就是张巡的“草人借箭”。当时“安史之乱”爆发,张巡组织军队先后死守雍丘、宁陵和睢阳等地,前后交战四百余次,极大地消耗了叛军的力量,最终因为粮草枯竭,士兵死亡殆尽而城破。但是他的努力使得处于东南之地的江淮得以保全,为大唐最终得以剿灭叛军坐了很大的贡献。
张巡
而“草人借箭”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守雍丘的时候。当时令狐潮派人攻打雍丘,城内已经弹尽粮绝,于是张巡便命士兵扎了一千多个稻草人,套上黑色的衣服,到了晚上的时候用绳子吊在城头,慢慢地放下。由于是晚上,叛军的主帅令狐潮认为这是唐军派兵来偷袭,于是下令向城头放箭。于是一时间“潮兵争射之”,一直放到天亮,这时叛军才发现城墙上挂的都是草人。张巡把插满了箭的草人拉上来,得到了10万支箭。而这件事情也是真实记录在《新唐书·张巡传》中。
草船借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罗贯中的“草船借箭”是将这两个故事糅合在一起后改编的,而“草船借箭”也成为了《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故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