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主席在青年时期创作的诗歌名篇,表现了青年人睥睨一切的壮志豪情,以及对于革命的必胜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生命的壮美篇章。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朗朗上口、节奏分明的艺术特点。
2.学会诗歌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诗是如何从写景过渡到抒情的。
3.感受革命时期青年人的改变祖国落后面貌的渴望,体会他们希冀开创新未来的热血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PPT展示);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四、教学准备
PPT及作家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PPT展示)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和主要事迹。其中要重点介绍毛泽东在文学上的成就,并联系学过的课文。
在导入的过程中要讲述毛泽东的生平和代表作品: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之,后改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除此之外,毛泽东还是一位有着优秀的古代文学基础的艺术家,他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主要收录于《毛泽东诗词》中。
(二)整体感知
1.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然后找同学领读。
2.找学生谈谈自己读后印象深的优美的句子,将诗中描写的景物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深入研读
1.分析诗歌的上下阕,梳理课文内容:
明确:本诗属于长诗,分为上下阕。带学生简要复习词的上下阕的概念。【板书:上阙,下阙】
2.指名读诗歌的上阕,请学生概括上阕的主要内容。
明确:诗歌的上阕指明了——时间:寒秋;地点:湘江(橘子洲头)
3.作者在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明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红叶、湘江、来往船只。【板书:红叶、湘江、来往船只】
4.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呢?小组讨论。
明确:远景与近景结合,动静结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眺,静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景、静景和动景;“鹰击长空”是高处的景色,动景;“鱼翔浅底”是低处的景色,动景。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很有层次感。
5.提问:在这些景物描写中,你认为哪些句子用的传神呢?
明确:“遍”字表现了万山的颜色都变成了红色;“透”字写出了江水的清澈;“争”字写出了一种生机勃勃的画面。
6.提问:作者虽然是独立“寒秋”,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也像古代诗词的感情基调一样是“悲秋”吗?
明确:不是。而是给人一种豪放之感。从过渡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可以看出。【板书:谁主沉浮?】
(四)拓展延伸
带着作者的豪情再次朗读诗歌的上阕。
(五)小结作业
1.摘抄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拓展作业:选诗中自己印象深的景物描写,转述为现代汉语,或将诗中的美景画成一幅画。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诗歌,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语言的赏析和蕴含情感的分析。本堂课的教学,抓住了诗歌教学的特点,带领学生在梳理文本的同时,学到了诗歌的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