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大师影评分析(电影分手大师内容讲解)

“邓超的《分手大师》要公映了。我看了后愕然。一个不缺名不缺利的年轻影星,为什么要做出如此下作卑贱的事?如果说《小时代》遭到境内外所有只要有一点良知的人的唾弃,那么这部东西只要是正常人就会感到恶心。孙俪,你不能管管邓超吗?他这么玩电影在糟践谁?这就是国产电影要的繁荣?”

知名小说家陆天明在微博上发射了一颗重炮。

由于还没看这部电影,我们难以评判陆天明的对错,但这倒是说明了中国电影圈价值观的混乱。无论是郭敬明的《小时代》,还是这一部《分手大师》,显然,它们在讨好一部分人的时候,又严重冒犯了另一群人。

听听邓超对于自己影片的评述:“我喜欢喜剧,骨子里住着一个小贱人,关了很多年,终于可以出来四处吓人了。”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陆天明恼怒的理由。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物质崇拜和精神至上这两种教派的对抗,是享乐主义与苦行主义的角力。这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年代,理想主义的年代,会天然地相信苦行相信道德,为了到达一个超越现在的世界,为了到达彼岸,人们情愿用辛劳去交换。而非理想主义时代,由于缺乏伟大目标,欲望本身成了最大的事情,肉身成为最大的乐土,满足欲望本身成了最大的美德。

而陆天明的不满,则是一个曾经企图改天换地时代对于一个只满足于消费时代的痛心疾首,这当然合理。但话又得两说,粗鄙是可耻的,但强迫别人高雅更可耻。因为粗鄙虽然让人不爽,但它并没有什么害处,而强迫高尚,却有着无法尽述的恶劣后果。

简单来说,价值观当然是电影的评判标准之一,但价值观不应该是唯一标准,也不应是最大标准。不然,你该如何评判雷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要知道,高尚虽然可以通向天国,但粗鄙甚至是“下流”,才会有最大的活力,而活力是酝酿艺术的最好材料。

“过分强调‘走出去’就是文化上的自卑与弱势心理,我就拍一部中国观众爱看的电影就行了,这又怎么了?”

徐峥在上海电影节的一个论坛上如是说。

这个言论显然很符合中国大崛起的背景,因为不经意间发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影市场,曾经冯小刚的《甲方乙方》票房3000万就成了当年的票房冠军,而仅在20年之后,单片的票房就能超过10亿,而将于明年公映的电影《鬼吹灯》则喊出了20亿的口号。我们似乎没有理由不重拾自信,轻装前进。

而且过去我们确实过于看重国外的承认。曾经,我们能否在艺术上成功,得看戛纳、柏林、威尼斯的脸色,这顺带着一票不知名的电影节也跟着身价水涨船高,成为各路电影人涂脂抹粉的工具。而成龙、李连杰、李小龙之所以成为高别人一等的娱乐英雄,在于他们能够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欧美的电影院里放映,这让他们成为全体中国人的精神替身,代替他们接受老外们的朝拜。而这确实代表了我们的自卑,问题是,虽然自卑是种不好的情绪,但我们自卑错了么?未必。

曾经中国的电影教育最看不起的是好莱坞,但现在真的拍起来,才发现好莱坞那一套价值体系、故事法则的厉害。而反观我们的商业电影,有什么值得我们自傲的呢?是《私人订制》、《富春山居图》还是《小时代》?从这个角度,宁浩的“二流时代”论显然更靠谱一点。我们最需要的是沉下心来,打好基本功,未必要自卑,但确实要有种学习心态,知道我们除了钱多、市场大,在其他方面离世界的先进水准仍然遥远,而不是在这个混乱时代浑水摸上下其手,占了这个时代的便宜却认为是由于自己智慧过人。说得再刻薄一点,看到自己和好莱坞的差距也是一种能力,只有浅薄的人才会把表象当成实质,而清醒的人则能从热闹中看到我们整体从文化到说故事的传统以及整个电影体制的不足,从而诚恳地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

当然,我们理解徐峥的说法,他实际上是在说,先把国内观众伺候好,然后再谈其他的,说的是咱们大家做事别说什么大话,先做点实在的。但怕就怕有些人不顾这个话的前因后果,而真的开始毫无顾忌地自我膨胀,这就有违他说这话的初衷了。


“突然发现了自己特可怜,在学问面前,你特别可怜,你的自信也突然间特别无助。”

这是陈道明讲述当年和钱钟书会面后的感受。

这可能是本月看到的最为真挚的一句话。它是一味很好的解毒剂,能够很快地解去电影娱乐业的那种喧嚣与浮华。

身处这个色彩炫丽的名利场,所有的东西都会被放大,每个人很难被这种气氛感染,然后被外界和自我催眠,最后失去自我。而陈道明却罕有地有着一种冷静,能够从那些风花夜月之中超脱出来,看到那些肥皂泡背后的空虚,看到自己的苍白,了解到名利之外,还有种东西更为高贵。

这显然值得电影界同仁学习,包括那些拍戏要带四五个助理的明星们,他们应该试着走到那些被营造的光环之外去看看自己,然后他会发现,相对于这个世界,那点光环显得微弱且苍白。这里面也应该包括那些金贵的大导们,放下自我欣赏和自我怜悯的身段,也许会发现,自己的风格之中,累积了太多的重复与无趣。

在这个电影圈,有着很多尖利的声音,就如同这届上海电影节,每个人都如同火枪手,发表着各种靠谱或者不靠谱的雄论,展示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洞见或者偏见。但少有人能将矛头指向自己,看到在这个链条之中,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但如果能更多地从自身找找原因,那么这个电影界,将不只盛产言论,而更多些踏实的身影,将不只会看到那些极聪明但浅尝辄止的应景作品,而多一些沉静却扎实的真货。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