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菊花的诗句有哪些(关于描写菊花的古诗大全)
说到菊花诗,我们都会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会想到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它们已经成了菊花诗的代表,几乎无人不知。
由此菊花的形象也就基本定位了下来,它的意象很温和,很斯文,是象征的一个隐士,是一个清高孤傲的文人,是一个手无寸铁的书生。
但是自从黄巢的两首菊花诗问世以后,这种菊花的历史定义就被打破了。菊花意象不再是文人墨客的专利,菊花已经走向了社会底层,走向了劳动大众,走向了炮火硝烟的战场。
这是因为黄巢本身就不只是一个文人,他是亦文亦武。他农民家庭出身,但饱读诗书,还曾经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他虽然做盐业生意,但也喜欢舞刀弄枪。
黄巢留下来的菊花诗有两首,读他的诗,我们要着重领会其意象的象征意义,这和他后来的农民起义叱咤风云的人物性格有关。
但是不能一边倒,不能因为菊花意象的霸气,就一味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要一分为二地去读,看他的为人为诗,既看到进步的一面,也要看到存在的历史局限。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秋天总是从刮西风开始,西风扫落叶,万物凋零衰败。但是菊花却不一样,它临风傲霜,开满了庭院。诗中用一个“满”字,突出了菊花的众多。
然而开是开了,而且芳香四溢,但是气候这么寒冷,连蜂蝶也不肯过来。黄巢于是突发奇想,如若他有朝一日做了司春之神青帝,一定要把菊花安排到春天,让它和桃花一起开放。
黄巢深知社会底层劳动大众生活的痛苦,这菊花的意象就是象征着这些弱势群体,寒冷就是象征着他们遭受压迫的环境。
所以黄巢对社会现实感到不满,发出了扭转乾坤的“他年我若为青帝”的一声呐喊。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黄巢后来发动农民起义是早就有思想基础的。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菊花诗是黄巢参加科举考试落选后写的,其菊花的意象就更为霸气。如果说前面黄巢想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对李唐王朝还抱有幻想,那么这一次落第他是什么希望都没有了。
离开京城长安已经是秋天,黄巢看到寒风中傲然盛放的菊花,联想到他平时了解的社会现实,这就更加激发了他推翻唐朝秩序、建立新的农民政权的决心。
诗歌的开头就是写重阳节赏菊,为什么诗中是写的“九月八”呢?这是因为黄巢离开长安的时间是重阳节前,同时也是为了诗歌押韵,还有就是表示对那一天的期待。
第二句写菊花开放,百花陨落。这里一个“杀”字显示了菊花的威武。其实这里既是指的大自然的造化之工,也是说菊花摧枯拉朽的气势。
结合诗歌三四两句来看,诗中那冲天香阵遍布长安的“黄金甲”,这表面是写金黄色的菊花,实际上菊花的意象就是指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百花”指的唐朝势力。
诗歌里隐喻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唐朝的政权,占领了长安。而实际上黄巢也是这样做的,他自称为“冲天”大将军,后来攻下长安,建立了自己的农民政权大齐。
说黄巢这首诗颠覆了菊花的固有意象,是说他把象征意义从文人士大夫圈子,扩展到了政治军旅的更大范围,扩大到了英勇顽强冲锋陷阵的武将和士兵身上。
当然这个意象也是有点过分了。菊花本来是花草,是供人欣赏的,却写得这么残酷凶狠,一个“杀”字多么血腥,“百花杀”那个场面更是令人恐怖,里面含有多少无辜的受害者。
言为心声,而实际上黄巢的起义军也是这么干的。他的起义杀害了多少人,其中又有多少无辜的老百姓。更为可怕的是,在战争艰难的时候,还以人为食,造成了千里无人烟的悲剧。
黄巢最后兵败于泰山,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千秋功罪,留与后人评说。他的两首菊花诗也因为写得特别,被收入各种选本,永远地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