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陆游原文是什么(关山月的意思解释)
陆游《关山月》①
陆游《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②,将军不战空临边③。朱门沉沉按歌舞④,厩马肥死弓断弦。戎楼刁斗催落月⑤,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⑥。中原干戈古亦闻⑦,岂有逆胡传子孙⑧。遗民忍死望恢复⑨,几处今宵垂泪痕。
(汲古阁本《剑南诗稿》卷八)
陆游《关山月》书法
【注释】
①这首诗的题目属汉乐府《横吹曲》篇名。 ②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 ③边:边防,边境。 ④朱门:红漆大门,借指豪门贵族。 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 按:击节拍。 ⑤戍楼:边界上用以守望的岗楼。 刁斗:军用铜锅,有认为刁斗即鐎斗,能容一斗,故名,由青铜制成,多用于温羹,器身作盆形,较深,平底,下有三足,附长柄,柄端常作兽头形,可以做饭,也可用来打更。 ⑥沙头:沙场。 ⑦干戈:古代兵器,引申为战争。 ⑧逆胡:对金人的蔑称。 ⑨遗民:指沦陷区的人民。忍死,不死等待。
一、作者及本篇题解
陆游像
陆游:(1125-1210年)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统治者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肝胆忠肠,成为杰出诗人。其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但词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
《关山月》:唐吴競《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别也。”《关山月》,乃乐府旧题,是汉乐府横吹曲中的一曲;横吹曲是一种军乐、战歌,故《关山月》常用以抒写征人思妇怨离伤别之情。陆游这首诗已越出这一传统主题的范围,蕴含甚丰。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年),陆游在成都任上时。全诗借一位守边老年士兵的口吻,控诉和戎政策的恶果,抒发了战士蹉跎岁月的悲愤,以及中原父老盼望恢复的心情,内容深广,语语沉痛,音韵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二、于愤慨悲凉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诗以“和戎诏下十五年”领起,继而写出了因“和戎”出现的种种颓败景象:朝廷中的权豪势要,歌舞升平,及时行乐;将军不战,战马因长久不用而肥死厩中,武备废弛,弓弦都已折断;渴望收复失地的壮士们无用武之地,徒添白发,借酒浇愁,吹笛泄愤;而身处沦陷区的人民渴盼救助,于水深火热之中苦苦忍耐,顽强挣扎。陆游原本豪放不羁,这时因抗金的抱负与个人的事业都受到挫折,更是借酒浇愁,放浪形骸。因他“以文字交,不拘礼法”,被一些人讥为“颓放”(《宋史》卷三九五《列传第一百五十四》陆游本传),陆游索性自号“放翁”,以示对抗和蔑视的态度。但尽管他表面上旷达颓放,饮酒寻乐,内心却常常充满了忧患、愤慨和悲凉,壮心未已却不能报效国家,山河破碎却只听得歌舞后庭,激愤之情难以自掩,提到遗民“忍死”,简直是痛入骨髓,其深切的爱国主义精神洋溢于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同身受。
《关山月》意境
三、语言平实自然,诗句前后呼应。
陆游的诗能于易处见工,语言不饰雕琢,浑然天成,而情感则孕育其中,一气呵成。陆诗中夸张修饰之处很少,往往语言平白如叙,本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诗中描述“隆兴和议”之后种种颓靡的景象,并没有大抒感慨或用很多的比喻,而是如实叙述了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现状,让当时的社会情境历历如在读者眼前,却从而让我们在幕幕对比鲜明的景象中体会出作者的良苦用心,和作者一起悲痛于统治者的昏庸,心痛于遗民的水深火热,也同时为作者在当时的环境中所具有的气节和忧国忧民的精神而肃然起敬。
诗中连用两个“空”字,与文中其他各处相互呼应,表现出作者壮心不已而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慨,“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一腔报国热血付诸东流,白白增添了白发,耗费了好年华,却依旧只能看着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两个“空”字,让作者的愤慨与无奈表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