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代表作品有哪些小说(老舍最具有代表性的3篇小说)
这本书是老舍三部作品的一个合集,包括两个话剧《茶馆》《龙须沟》和小说《我这一辈子》,三部作品都算得上经典。老舍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很耐看,你看多少遍都能品出新滋味,虽然之前这三篇都读过,但这次再读,还是有新的体会。如果觉得光看书不过瘾,可以找来同名话剧作品、影视作品一起看。
《茶馆》总共三幕,三幕戏写了五十多年的变迁,第一幕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期,第二幕是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第三幕是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前,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历史时期。老舍之所以写《茶馆》,据他自己说,是因为这是一个汇集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人物的小社会,通过这些人物带动故事的发展与走向,每个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和特征。
王利发贯穿全剧,守着小本生意,只想安定过日子,几十年小心谨慎本本分分,最终还是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他是当时很多小市民的代表。秦仲义是民族资本家,一腔抱负,实业救国,但最终也惨败收场。常四爷是一条硬汉,耿直正义,不像恶势力低头,不管什么时候都腰板挺直,但最后依旧摆脱不了向命运屈服,这三个人分别代表改良主义、个人奋斗、实业救国,可见在当时那个年代,这些道路都是行不通的。
我读完《茶馆》,就觉得老舍台词写得真好,也真敢写啊。"改良!改良!越改越凉!"、"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大清国不一定好啊,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这年月呀,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对话写的太好了,老舍驾驭语言和文字的功力,真是神了。《茶馆》话剧1958年北京人艺首演,如今是一票难求,网上有一些资源提供,可以找找看。
《龙须沟》话剧也是人艺首演,1952年又由于是之、于蓝等主演同名电影,电影前半部分很压抑,但也很精彩。龙须沟是北京天桥旁边一条臭水沟,第一幕中对地点的那一段描写,同《香水》里描写气味的一大段经典文字一样,给我带来很强烈的不适感。梗概不多说,通过小杂院里四户人家苦难生活历程和遭遇,反映当时北京底层人民群像与新旧社会的变化。
龙须沟虽然是一条臭水沟,但这里卧虎藏龙,这句话是老舍先生说的。我们看这里面的几个人物,娘子,丁四嫂、王大妈、二春,吃苦耐劳、坚韧勇敢,在她们身上,能看到几种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程疯子,是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这个人物也让我印象最深,他原来是相当好的曲艺艺人,因受压迫,不能登台,被打个半死扔到天桥下,从此精神失常、疯疯癫癫。他很善良,喜欢帮助别人,常年穿着大褂,他喜欢唱数来宝,他盼望"有一天沟不臭,水又清,国泰民安享太平",他是当时被迫害、被欺负的典型的旧艺人形象。在电影里,于是之扮演的程疯子特别出色,《龙须沟》话剧和电影一定要看看。
《我这一辈子》一定要看一看1950年石挥执导并主演的电影,虽然跟原作情节和人物有改编和删减,但某种程度上来看,它也赋予原作一些新的涵义。石挥编、导、演一人全包,手法精炼流畅,演技形神兼具,青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演的是各具光芒、丝丝入扣。经过巧妙的改编,电影增强了戏剧性,富太太花50大洋买一瓶香水,镜头一切换,另一边穷人家卖掉孩子才30大洋。有钱的抱怨满北平城买不到一双好鞋,没钱的脚上的鞋张了嘴再继续缝缝补补,一部1950年的电影,如此镜头操纵手法和表现形式,真的牛掰,旧社会的北平满目疮痍,不忍直视。
相对电影而言,小说比较质朴,以第一人称对自己的一辈子进行自白和讲述,平易生动的北京方言俗语,你会觉察到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语言智慧与魅力,"我还是笑着,世界上不平的事可多了,我还留着我的泪呢!"、"在这个社会中办事,现在才明白过来,就得像发给巡警们皮鞋似的。大点,活该!小点,挤脚?活该!"、"风雨要是都按着天气预测那么来,就无所谓狂风暴雨了。困难若是都按着咱们心中所思虑的一步一步慢慢地来,也就没有把人急疯了这一说了。"、"我还笑,笑我这一辈子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
看书的过程中,时不时被"我"的这些话触动,他疑惑、他不平、他愤恨、他也认命,从裱糊匠到巡警的这一生,他经历了无数命运的安排和捉弄,这与年代背景分不开,国家民族命运牵连个人命运和遭遇,我能感受到老舍在创作过程中对民族对同胞深厚的沉重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