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篇的中心思想)
【译文】
孔子很少(主动)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杨伯峻《论语译注》
【小识】
别挂在嘴上
关于这一句,历史上争论非常多,现在仍然有人提出新的观点。但最主要的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词义,有人认为两个“与”都当动词“赞许”讲,有人认为前一个“与”当连词“和”讲,后一个“与”当动词“赞许”讲,杨伯峻先生认为两个“与”均当连词“和”讲。一是关于句读,有人认为此句应断开,作“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或“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杨伯峻先生认为不应断开,应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但就是不断开的,也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所谓“罕言”,是“很少放在一起”谈论;杨伯峻先生则认为,“罕言”,只是说孔子很少“主动”谈论而已。
这样的争论和分歧,表面上看来好像让人莫衷一是,其实这正体现了学问家的精神,同时也给读书增添了许许多多的乐趣。模仿一句孔子的话:吾与杨也!
“利”就是钱。“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口口声声谈钱,俗不俗呢?
“命”是什么,孔子不信“命”吗,他为什么要说“五十而知天命”呢?但一旦把“命”说破了说穿了,也就没有多少意思了。
“仁”是孔子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杨伯峻先生《论语词典》统计,“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9次,其中105次是“仁德”的意思,但绝大多数都不是孔子的夸夸其谈,而是在不厌其烦地解答弟子们的疑惑。
虽然都是“罕言”,但原因各有不同。之于“利”,是羞于多言;之于“命”,是勿需多言;之于“仁”,则是不必多言。
一句话,很多东西,不管你对它的态度如何,其实都不必挂在嘴上。(尚之)
黄芪
黄芪:直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厘米,直径1~3.5厘米,表面纵皱色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内热消渴等。主产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