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意思(有关师徒的经典语录)

治学

【才多俗美,更数十年犹得收其实用者,其教使之然也】出自明代张岳《草堂学则》。更:经历。意思是:人才之众多,风俗之淳美,再经历十年仍能受益,这都是教育带来的结果。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离娄上》。规:圆规。矩:曲尺。意思是:不使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用来比喻行事如果没有准则,就什么事情也办不好。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毂率】出自《孟子•尽心上》。大匠:高明的工匠。毂率:标准。意思是:高明的工匠不会因为拙笨的工人不会使用就改废绳墨,羿不会因为拙劣的射手就改变其拉弓射箭的准则。说明教育应有一定的法则,不能因为学生的问题就轻易改变。

【教不立,学不传,人材不期坏而自坏】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意思是:如果不兴办教育,如果没有老师传授学问,那么,本来可以不废弃的人才也自然会废弃。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出自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意思是:教导别人,就是要使其长处得以发扬,使其短处得以遏制。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出自清代朱舜水《劝兴》。劝:鼓励。意思是:尊重教育、鼓励办学,是国家建设的根本;挖掘贤士、培养人才,是治理政务的首要。

【师之所以为师,言必出于道,行必由于道,教必本于道】出自明代薛瑄《送孔节文分教徐州序》。道:道德规范。本:依据。意思是:老师之所以能为人师表,是他的言谈必然出自道德,他的行为必定符合道德,他的授教一定依据道德。

【师非道也,道非师不帱;师非学也,学非师不约】出自明代何心隐《师说》。帱:覆盖,这里指广为传播。约:简明。意思是:老师不等于真理,但是没有老师,就无法让真理广为人知;老师不等于学问,但是没有老师,就不能让学问简约明朗。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出自唐代韩愈《师说》。不必:不一定。意思是:做弟子的不一定比不上老师,做老师的不一定比弟子高明。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出自《孟子•告子上》。规矩:法则。意思是:高明的工匠教授别人,一定会按照法则,而学习的人本身也应当遵循法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愤:苦思冥想仍想不明白。悱:想说而又说不来。隅:一角,一方面。意思是: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想不明白的时候,就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推知其他三个方面,那就不再教他了。

【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出自《孟子•离娄下》。中:道德品质很好的人。养:教育。才:有才能的人。意思是:让道德品质好的人去教育那些道德品质不好的人,让有才能的人去教育那些没有才能的人。

【引而不发,跃如也】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教育别人就像教别人射箭一样,只将弓拉满,但不发箭,只做出一种跃跃欲试的样子。比喻教育要善于启发。

【可以语上而不语之,是抑其所可至;不可语上而语之,是强其所未能,皆非圣人因材之教也】出自明代孙应鳌《四书近语》。上:高深的学问。意思是:可以教授他高深的知识而不教授,就抑制了他能达到的水平;不能教授他高深的知识却教授了,是强其所难。这两种做法都不符合圣人因材施教的原则。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人刚一生下来时,哭声都是一样,但长大后却有了不同习俗,这是因为受了不同教育的结果。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出自《论语•公冶长》。杇:同“圬”,泥瓦匠抹墙的工具,这里指粉刷墙壁。意思是:腐烂的木头不能再用来雕刻了,用粪土垒成的墙不能粉刷了。比喻对无法造就的人,用不着再去培养他了。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教育不应分贫富贵贱、地域种族等类别,而是应当对于什么样的人都应该给予教育。

【身教亲于言教】出自清代魏源《默觚•学篇》。意思是:以实际行动来教育别人比用言语去教育别人更好。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出自《孟子•尽心下》。近:浅显。指:同“旨”,意义。意思是:语言虽然浅显,但意义深远,这才称得上是“善言”。说明教育应由近及远,深入浅出。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出自《荀子•大略》。勿面:不表现在脸上。意思是:对于自己的孩子,君子虽然喜爱,但却不表现在脸上,如果使唤他,也不用好的脸色,教导他要用道理来诱导他,而不是强制他。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出自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苟:如果。意思是:如果不能够为国家的治理所用,这样的学问就不要教授它;如果能够为国家的治理所用,这样的学问就应该全部列入学校的教育范围。

【学即教,教即学,互相资矣】出自明代王肯堂《交友》。资:依托,凭借。意思是:学就是教,教就是学,二者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出自《左传•隐公三年》。义方:道义。意思是:疼爱子女,就要用高尚的道义来教育他,而不要让他接纳邪恶的东西。

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长:增进。意思是:教育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

【人莫欲学御龙,而皆欲学御马;莫欲学治鬼,而皆欲学治人,急所用也】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意思是:没有人想去学怎样驾御龙的,却都愿意学怎样驾御马;没有人想去学怎样治理鬼的,却都愿意学怎样治理人。这是因为人们都想学急需且实用的东西啊。说明学问应能为实际所用。

【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行之谓病】出自汉代刘向《新序•节士》。病:弊病,弊端。意思是:没有钱财叫做贫穷,学了知识而不能实践叫做弊病。

【为学无别法,只是知一字,行一字,知一句,行一句,便有益】出自明代薛瑄《薛文清》。意思是:学习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只要是能够知道一点,就做一点,知道一些,就做一些,就会有所裨益。

【废学若断织】出自汉代刘向《烈女传》。意思是:中途放弃了学业,就好比织布时断了线一样。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自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合:应当。时:时代。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代而作,歌诗应该为事理而作。

■苦读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出自《孔子家语•三恕》。意思是:年少的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以后就不会有什么才能。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出自汉代刘向《说苑•建本》。炳:点燃。意思是:小的时候爱好学习,就好像是初升的太阳;到了壮年的时候爱好学习,就好像是中午的阳光;到了老年的时候才爱好学习,就好像是点燃的蜡烛的亮光。说明人只要学习,不管什么时候,总会看到光明。

【君子之学,死而后已】出自清代顾炎武《与人书》。意思是:君子对学问的追求,直到死才肯结束。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出自《论语•学而》。求:追求。正:纠正。意思是: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亲近有德之人来匡正自己,这就算得上是好学了。

【知无务,不若愚而好学】出自《淮南子•修务训》。知:同“智”,聪明。意思是:人虽聪明,但如果不能专心致力于学习,还不如愚钝而好学的人。说明人应勤奋好学,不能自恃聪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机敏而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学问为耻辱。

【学,须是如饥之须食,寒之须衣始得】出自宋代朱熹《上蔡先生语录》。须:第一个“须”为必须;后两个为需要。意思是:对于学习,应该像饥饿的人对饭食的需要,寒冷的人对衣物的需要一样才行。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出自清代顾炎武《与人书》。意思是:人们的学习,如果不能每天进步,那么就会每天都退步。说明学习应勤奋。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出自清代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做学问有难易之分吗?如果真正学起来,难的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简单的也就变难了。

【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戏害之也】出自《淮南子•泰族训》。嬉戏:玩耍。意思是:没有人不知道学习对自己是有好处的,但之所以没有学习,都是因为贪玩所害呀。

【不可怙者天,不可画者人】出自宋代杨万里《庸言》。怙:依赖。天:天资,天赋。画:划界限,局限。人:指后天努力。意思是:不可以依赖的是自己的天分,不可限量的是后天的努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出自《荀子•劝学》。跬步:半步。意思是:没有半步半步的积累,就无法行走千里的路程;不汇聚细小的溪流,就不能汇聚成广阔的江海。比喻学习在于积累。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出自《荀子•劝学》。深溪:深谷。意思是: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么高远;不看到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么深厚。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出自宋代陆游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意思是:古人学习总是不遗余力的,从少壮时就开始努力用功,到年老的时候才有所成就。

【圣人是肯做工夫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圣人】出自清代颜元《习斋先生言行录•齐家》。意思是:智能高的人是勤奋肯干的庸人,而那些无所作为的庸人则是不肯用功的圣人。说明只要肯用功,即便是庸人也能为圣人,如果不肯用功,就是圣人也会变成庸人。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发奋读书,便忘记了吃饭,学有所得就高兴地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老年就要到了。形容学习之勤奋。

【有一时之暇,即一时可学也;有一日之暇,即一日可学也】出自明代薛瑄《论取友为学答周秉忠书》。意思是:有一时的闲暇,就可以用这一时的闲暇来学习;有一天的闲暇,就可以用这一天的闲暇来学习。

【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出自《荀子•儒效》。意思是:不断地追求,然后才能有所收获;不断地实践,然后才能有所成就;不断地积累,然后才能有所提高;不断地完善,然后才能成为圣人。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出自汉代徐干《中论•治学》。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没:死去。意思是:君子对于学习,就好比是上天的运动、日月的运行一样,始终不停歇,直到死去的那一刻。

【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出自宋代欧阳修《杂说》。意思是:君子学习,怎么能够有一日停歇呢?说明学习应始终坚持不懈。

【刺股情方励,偷光思益深】出自唐代孟简诗《惜分阴》。刺股:用锥子扎大腿,《战国策》中记载苏秦苦读的故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偷光:即凿壁借光,《西京杂记》中记载匡衡勤学的故事:“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意思是:觉得困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才能更加激发自己勤奋学习的精神;像匡衡那样穿壁引光来苦读,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扎实。

【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崇教》。意思是:要想取得广博的知识,就在于要孜孜不倦地学习,能够孜孜不倦地学习,就在于有坚定的志向。说明取得广博知识的基础和保障就是要立志勤学。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出自宋代张孝祥《勉过子读书》。随:不努力,放任。意思是:学习不在于起步的早或晚,只怕开始的时候勤奋,到最后就放任了。

【学而不已,阂棺乃止】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阂棺:盖上棺盖,比喻去世。意思是:学习没有完结的时候,直到死去才算停止。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论语•述而》。厌:满足。诲:教导。意思是:对自己的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觉得厌倦。后多用这两句来形容人勤奋学习、耐心教人的高尚行为。

【学者用功,须是渐进而不已,日计不足,岁计则有余】出自明代朱舜水《题安秋觉逐日功课自实策》。意思是:钻研学问应该循序渐进,从不间断。每天积累一点,虽然不算多,但若能长年累月地坚持,知识自然就会丰富起来了。

【学海迷茫未有涯,何来捷径指褒斜】出自清代赵翼诗《上元后三日藏堂过访草堂》。褒斜:山谷名,在陕西省终南山,这里指终南山。意思是:知识就像广阔的海洋一样无边无际,哪里有什么终南捷径呢?说明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纵然有最美味的佳肴,不亲自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纵然有最好的学说,如果不去学习,也无法了解它的益处。

【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头】出自唐代吕岩诗《绝句》。大道:大道理。意思是:不要说大道理难以掌握,那只是因为自己所下的工夫还不到家。

【著述须待老,积勤宜少时】出自宋代欧阳修诗《获麟赠姚辟先辈》。著述:著书立说。积勤:努力学习,积累学识。意思是:撰写文章、著述立说要等到年老时再开始,但积累学问却要从年少时就开始。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出自唐代颜真卿《劝学》。意思是: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应该努力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读书太晚了。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自《荀子•劝学》。锲:刻。镂:雕刻。意思是:如果刻了几下就放弃,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坚持不懈地刻下去,就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比喻学习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出自《荀子•劝学》。冥冥:专心致志,不见他物。昭昭:明白,融会贯通。惛惛:意同“冥冥”,专心致志。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意思是:没有专心致志的思想,就不能达到融会贯通;不能潜心刻苦地钻研,就不会取得显赫的业绩。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出自汉代王充《论衡•实知》。意思是:不学习就能掌握,不勤问就能通晓,从古到今,还没有这样的事呢。

【圣贤之书不是教人专学作文字求取富贵,乃是教天下万世做人的方法】出自明代高攀龙《读书法示揭阳诸友》。作文字:即写文章。意思是:圣贤之书并不是只教人们写文章以求取荣华富贵,而是要教给天下世世代代做人的方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出自唐代杜甫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破:透彻理解。万卷:虚数,指很多书。有神:有神灵相助,即有了灵感。意思是:熟读万卷书,写作起来得心应手,就像有神灵相助一样。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