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报燕王书原文翻译(乐毅报燕王书名句)
昌国君乐(yuè)毅,为燕昭(zhāo)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yān)。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1、乐毅:生卒年不详,魏国名将乐羊之后,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 2、燕昭王:战国时燕国第39任君主,前312年~前279年在位,燕王哙之子; 3、五国之兵:即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兵; 4、三城:指聊城、莒城和即墨城。当时未攻下的实为莒(jǔ)和即墨二城,因聊城为燕将所守。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jiàn),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chéng)燕之弊以伐燕。
1、燕惠王:燕昭王之子,前279年~公元前272年在位; 2、用:由于;齐人反间:齐将田单放出谣言,说乐毅想反叛燕国,自己做齐王。燕惠王信以为真; 3、骑劫:燕将; 4、田单:战国时齐将。用反间计,使燕撤换乐毅,并用火牛突阵,大破燕军,收复七十余城,功封安平君; 5、敝:衰败。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pù)露于外,故召(zhào)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1、让:谴责; 2、谢:道歉,认错; 3、先王:指燕昭王; 4、暴:同“曝”。暴露:日晒雨淋; 5、且休计事:暂且休息,共计国事; 6、过听:误听他人言语; 7、隙:裂缝,不合。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nìng),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dùn)逃奔赵。自负以不肖(xiào)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shǔ)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1、不佞:谦辞,犹言不才; 2、奉承:秉承,领受; 3、 左右:书信中对惠王的尊称,表不敢直接称对方,只称呼对方的左右执事者; 4、斧质:古代刑具,把人放在砧(zhēn)板上用斧砍。质:通“锧”,砧板; 5、不肖:不贤; 6、数:列举 ,列数; 7、 侍御者:侍奉国君的人。这里指燕惠王; 8、察:明白; 9、畜:养;幸:宠爱。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dāng)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1、"不以禄私其亲"句:不把爵禄私赏给亲信者,而是只有立功多的人才授予;不把官职随便授予自己宠幸的人,而是能力合格的人才处其位; 2、论行而结交者:考量别人行为才跟他建立友谊的人;立名:树立名节。
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zhuó)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1、错:通“措”; 2、高世之心:超出世上一般人的用心; 3、假节:持以符节。符节是古代使者出使的凭证。乐毅始以魏昭王使臣的身份谒见燕昭王,受到燕王赏识,委身为臣的; 4、得察:得到赏识; 5、过举:破格举用; 6、擢:提拔; 7、亚卿:次于正卿的官; 8、奉令承教:奉行命令,承受教导。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yuàn)深怒于齐,不量(liàng)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1、轻弱:轻微薄弱; 2、以齐为事:把向齐国报仇作为任务; 3、霸国:霸主之国。春秋时,齐桓公曾称霸诸侯;骤胜:屡胜; 4、闲:通“娴”,熟习; 5、径:直捷; 6、淮北:指淮河以北地区,楚国想得;宋地:宋国之地,辖今河南省东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三省之间地区,魏国想得。故下文云楚、魏之所同愿也; 7、宋:疑“宋”字为“魏”字之误。
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jǐ)上。济(jǐ)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1、具:准备;符节:古代使者出使的凭证; 2、顾反命:回来复命; 3、河北之地:指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 4、举:全部;之于济上:直到济水旁边; 5、轻卒:轻装的士兵; 锐兵:锋利的武器; 6、国:指齐国都城临淄。
齐王逃遁(dùn)走莒(jǔ),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jì)邱之植植于汶(wèn)篁(huáng)。
1、齐王:指齐湣王,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六任国君,前301年~公元前284年在位; 2、莒:今山东省莒县; 3、大吕:齐国钟名;元英:燕国宫殿名; 4、故鼎:指燕王哙时被齐国掠去的燕鼎;历室:燕国宫殿名; 5、齐器:齐国的祭器;宁台:燕台名,在今河北蓟县; 6、“蓟邱”句:意为燕国人把齐国汶水竹林的竹子,移植到燕国蓟邱的土地上;蓟邱,燕国都城;汶,齐水名,在今山东省;篁,竹林。
自五伯(bà)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nìng),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1、五伯:指春秋五霸; 2、不顿命:犹谓不辱君命; 3、不佞:不才。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zǎo)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shèng)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shù)孽(niè)者,施(yì)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1、春秋:指一般史书; 2、蚤知:先见;蚤,通“早”; 3、夷:平定; 4、八百岁:指自周武王始封姜尚于齐以来,至乐毅破齐(公元前284年),约八百年; 5、弃群臣之日:指临终之日; 6、遗义:指燕昭王的遗训,此句意为乐毅是燕昭王的托孤之臣; 7、顺庶孽:使庶子顺服。因新君即位皆患庶孽争位之乱; 8、施及萌隶:延续到庶民百姓。意即使老百姓中也无庶孽之争。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shuì)听乎阖(hé)闾(lǘ),故吴王远迹至于郢(yǐng);夫(fū)差(chāi)弗是也,赐之鸱(chī)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
1、善作者:善于开创事业的人;善成:善于守业; 2、伍子胥:即伍员,春秋时吴国大夫;阖闾:吴国国君,名光,夫差之父; 3、郢:楚国都城,今湖北省江陵西北。此指前505年吴破楚; 4、弗是:是说夫差即位后不像阖间那样信任伍子胥; 5、鸱夷:革囊。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死,取其尸盛于鸱夷之中,投于江中; 6、先论:指伍子胥生前有关灭亡越国以除隐患的言论。
子胥不蚤(zǎo)见主之不同量(liàng),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huī)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1、蚤:通“早”; 2、不同量:不同才量气度; 3、离:通“罹”,遭受; 4、堕:损毁,败坏; 5、“”临不测之罪”句:面对不可预测的重罪, 那以侥幸为私利的事情(暗指燕惠王所担心的“乐毅乘燕之敞以伐燕”事),从大义来说,我是不敢做出来的。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shuò)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1、不洁其名:不肯自己来洗刷自己 的名声,意即不愿表白自己无罪; 2、数:多次; 3、疏远:被燕惠王疏远之人,此指乐毅自己。
《乐毅报燕王书》全文:
昌国君乐(yuè)毅,为燕昭(zhāo)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yān)。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jiàn),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chéng)燕之弊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pù)露于外,故召(zhào)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nìng),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dùn)逃奔赵。自负以不肖(xiào)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shǔ)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dāng)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zhuó)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yuàn)深怒于齐,不量(liàng)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
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jǐ)上。济(jǐ)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dùn)走莒(jǔ),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jì)邱之植植于汶(wèn)篁(huáng)。
自五伯(bà)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nìng),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zǎo)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shèng)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shù)孽(niè)者,施(yì)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shuì)听乎阖(hé)闾(lǘ),故吴王远迹至于郢(yǐng);夫(fū)差(chāi)弗是也,赐之鸱(chī)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zǎo)见主之不同量(liàng),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huī)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shuò)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清 过珙《古文评注全集》评:
此一篇叙功文也。句句推美先王,即句句归功于己;处处自明所以去燕之由,即处处自明不敢背燕之意,何等委曲,何等婉切!功大罪小,诚有如所云云者。后毅不闻辅赵以图燕,亦可谓善全君臣之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