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拾遗是哪位诗人(杜甫被称为杜拾遗)
“诗圣”杜甫曾经担任过左拾遗一职,被后世尊为“杜拾遗”。今天的故事将从他开始,一探唐代的“拾遗”。
一、“拾遗”的设置
其实拾遗这个官职出现的挺晚,它最早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时候,不是唐初,也不是太宗时代,而是在武则天时代。武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设立了拾遗一职。它的性质就是谏官。拾遗的意思也很简单,取“言国家有遗事,拾而论之”。就是说朝廷但凡有遗漏之事,作为拾遗要事无巨细,并且重新启奏,直到解决为止。
拾遗的职责也挺繁琐,“掌供俸纳谏,扈从乘與,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若贤良之遗滞于下,忠孝之不闻于上,则条其事状而荐言之”。
拾遗干的活儿不仅多,还挺累,讽谏皇帝,察纳百官,有时还根据事情的大小,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式,如若有贤良之士不为朝廷所用,忠孝之人的事迹得不到宣传和解决,作为拾遗你都要写奏折,上报朝廷,以待解决。
根据《旧唐书》中的记载,拾遗这个职位隶属于中书门二省。左拾遗隶属于中书省,右拾遗属于门下省,品阶都是从八品,两省各设六人。在唐代官场中,五品以及五品以上的官职都被看作高级官员,表示着一步踏入“了通贵”行列之中。
那么有人就会问,是不是拾遗品阶很低,那么常常会为人所轻呢?答案是否定的,品卑权重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谏官之中,拾遗属于皇帝近臣,所言之事皆是讽谏皇帝,举荐贤良之人等等。李林甫曾特意给谏官们提醒,就是怕在皇帝面前多嘴坏了自己的好事,危及自己的地位。
故而在百官看来,虽然拾遗品低但其暗藏的能量却是巨大的。后世才会发出“朝廷得失则不察,天下利病而不言”的感慨。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拾遗呢?除了给皇帝讽谏言事,举荐贤良的职权以外,我们还得回顾一下武则天初期的局面。很长一段时间内,武则天的行为被视为大逆不道,所以才会有“牝鸡司晨”一说。
因此,武则天的上位,更是万分凶险。所以在垂拱元年,武则天采取了以下几种手段来收买人心。一、赐天下之人以爵位,百官则是官禄亨通,二、引见并重用各方举荐上来的“贤良”之人。双管齐下之后,形势逐渐稳定下来。
不过,凡事要从利弊两个方面去看,虽然稳固了局势,有助于武则天统治,但是也出现了“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的荒唐局面。一个“车”与“斗”足可见武则天初期的官滥爵轻。
二、拾遗的选任
作为朝廷谏官,选拔任命自然要慎之又慎。拾遗的选任主要依据以下两个标准:
(一)“才可则登”。
意思是说担任拾遗必须要有相具备的才干。拾遗的任命不是由吏部负责,而是由皇帝与宰相亲自授予,足见拾遗一职之重。那又何为“才”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曰艺文,就是指文笔不错,词藻华丽,只要文章写得不错,那么就离拾遗更近一步了。
二曰德行,行重忠孝。古代选拔官员对于德行的看重是不言而喻,不仅孝亲还得忠君。
三曰儒术,唐代对于儒学的重视,早在立国之初就已显端倪,在拾遗的选拔之中更是如此,必须皓首穷经,满腹经纶,这是因为拾遗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
四曰吏才,简而言之就是说得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因为担任拾遗一职,面对庞大的工作量和各种事物的处理,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唐代选任拾遗大致都是如此,首先侧重艺文与德行,而后考虑儒学是否精湛,最后再兼顾吏才。
(二)“不拘阶叙”
“不拘阶叙”就是说不拘泥于官职和品阶,出身与地位。唐代拾遗347人中,在担任拾遗之前,就已经做官可考的有211人。而布衣出身授予拾遗一职的有53人,占25%,这还不包括那些授官不就的人。
从各馆校书,正字(从九品)的闲职中担任拾遗的人有34人,占16% ,除了京城的县尉以及外诸县尉之外,诸曹参军(最高正九品下)担任拾遗者就有68人,占32%。
如果我们再加上那些有职无位的属官,就会发现,拾遗的任命全都是擢拨任命的。还有一点比较有趣,那就是宰相的直系亲属以及之前跟过宰相的幕僚也不能担任拾遗。
例如元和九年,宰相杜佑的儿子杜从郁被任命为右拾遗,由于百官的反对,最终被安排在秘书丞的位子上,由此可见,拾遗选任的难度和严苛。
三、结论
了解完这些之后,再来回顾杜甫在至德二载担任左拾遗这一职。杜甫出生于世家大族,祖父杜审言“文章四友”之一,又是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其父杜耽也曾做过县令。
优越的家世令杜甫从小过着富足安定的生活,被浓厚的文风儒学所浸染,所以当他写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不足为怪。
另外,安史之乱初期,唐王朝一片溃败,可谓世人都不看好。当所以身在灵武的唐肃宗看到杜甫千里迢迢,不辞劳苦地投奔自己,心中顿时感慨万分。对于杜甫的左拾遗任命,不正是应了拾遗选任中的“艺文”和“德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