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惊起一滩鸥鹭全诗赏析)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名句的诞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欲回舟,误入藕花1深处。争渡2,争渡,惊起一滩鸥鹭3。
——李清照·如梦令
完全读懂名句
1﹒藕花:芙蕖、荷花。2﹒争渡:形容欲夺路而归的样子。3﹒鸥鹭:海鸥与鹭鸶。
我时常回忆着过去在溪亭边欣赏落日,啜饮着小酒、沉醉得连回家的路都记不得了。等我玩得尽兴想要划舟回去,却不小心误入荷花密丛中。欲从中划出去、划出去,却扰得湖中一群海鸥、鹭鸶惊慌拍翅飞起。
名句的故事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一阕词,抒写李清照少女时期的风流事迹,记载她醉酒贪玩的顽皮情事,不知是真的醉酒抑或是兀自陶醉,让她高兴忘归,误入莲藕池塘。不期而来的际遇,她不吃惊、不害怕,反而漾起玩心,兴致勃勃地欣赏因为她的举动而带给池塘鸟禽们的一阵慌乱。整首词笔调轻松、活泼,动感流畅自然、趣味盎然,仿佛是于眼帘前上演的一出小戏,天真烂漫的小姑娘跃然纸上,让人读之不禁会心一笑、流连忘返。
待字闺中的李清照不仅独自一人出游、尽兴而归,且于公开场合中小酌品酒,以当时人眼光视之已是特立独行,但她不以为忤,恬适快然将之载于诗词当中。较之当时其他拘礼的妇女同胞而言,其“正常”的规范是:“妇女婢妾无故不得出中门,只令铃下小童通传内外。”这项执礼规矩是由鼎鼎大名的司马光所下,要求自家的僮仆若无紧急修咠之务,不得进入内院,且院内女眷不得任意外出露脸,即便要通传奴仆,也仅能以铃声为递;后世的书香世家所相继承衍,且越往后发展越为狭隘。所幸李家并不坚守这种无谓的礼教,因而李清照得以如男孩子般恣意外出游玩,保有赤子之心、翱翔天地,也保留下中国文坛里闪烁的一颗星。
李清照的特殊行径,尚有喝酒一事。古今文人皆饮酒自乐以为世俗之美谈,然而女子于公开场合中畅饮则为一般世俗所拒,只有特殊行业的歌妓酒女,或特殊节日的闺妇才能品酒。即便同样以女性词闻名的朱淑真,写到酒仍不脱女性贤淑温良之姿,要求少饮、清饮。然而在李清照词中,书写到关于“酒”课题的词句不亚于男性文人,甚至出现《如梦令》中“沉醉不知归路”的特殊行径,此举在宋代可谓是惊世骇俗。也因为如此后世评论家认为李清照词并非只限于“婉约”风,其实也夹有“丈夫气”,有时豪迈、悲慨也夹于柔婉之中。
历久弥新说名句
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我们看到一个小女儿栩栩如生的顽皮情事,捉弄那一群原本在一旁优游自得的海鸥白鹭,仿佛也勾引起儿时的童玩记趣。历史上除了那些从小励志、聪明的童年故事外,我们似乎很难找到古人儿时的调皮事迹,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或许就是沈复于《浮生六记》中所写之《儿时记趣》一文,以赤子之心观看自然万物,明察秋毫的观察与想象,让他得到与众不同的收获。看他如何抓蚊子放在蚊帐中,用烟熏之,让这些蚊子仿佛故事中登上青云的白鹤般。又或者常在土墙边,观看昆虫杂斗,正在兴头上不巧逢遇庞然大物,拔山倒树的癞虾蟆,居然一吐舌就将两只虫给吃掉了,沉复回过神后一气之下,“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种童稚举动,是否也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有着雷同的心思?
现代作家冰心,在一次观看儿童剧场表演后,写下短篇的观后感,其中就曾回忆:“记得我自己小的时候,为着看蚂蚁搬家,就会津津有味地蹲上半天,看两个交叉来往的队伍,它们匆匆地用触须对碰一下,又匆匆地各走各的路。那时我觉得,可惜自己听不见也不懂得它们的言语,否则一定会知道许多关于它们搬家的有趣事情,当我把它们‘拟人化’了以后,我脚边的石块和花草,忽然都变得高大起来,蚂蚁社会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异样地美丽而鲜明。”这种想象是饶富趣味的,只有童仆赤子、未受现实洗礼的孩童才能如此看待世界,对一切事物感到不可思议与奇特。冰心就指出:“少年儿童是最富于幻想而又充满了好奇心的,他们最喜欢观察细小的生物,看它们的生活动态,替它们做种种的心理活动,在观察和幻想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正因为如此孩子能比大人用更灵澈的瞳眼观察世界,才更能察看到上天赐予人类丰富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