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的名言名句(自强不息的好句摘抄)
《周易》的正确打开方式随周文王拜访先贤,以敬天爱人为己任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句歇后语并不陌生,但你知道它背后还有个典故叫“渭水访贤”吗?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周易》的形成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相传,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周文王,演《易经》之道;近古孔子及弟子后学,注《易经》而成《易传》。经传合一,终成《周易》。
伏羲对于易道的朴素思考,源自“敬天爱人”四个字。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震介绍:“伏羲既是一位神话人物,同时也出现在我们的史书当中,他带领自己的族群,在改造与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对自己从自然当中获得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总结,形成了《周易》当中最早的一些符号体系,这实际上代表了我们中国人在文字出现以前对于世界的理解与认知。”
相传,《易经》诞生于商周之际,是周文王所作,反映了周文王修身处世、治国理政的德行。当时,周文王是商朝诸侯国的一个国君,后世记载他以仁德治国,遍寻天下遗贤。节目以《史记》《墨子》等古代典籍中的记载为依托,设计出了周文王带着伯邑考、姬发、姬旦三子邀请闳夭、太颠、南宫括、散宜生、姜子牙等贤者出山,共治周国的过程,生动再现了“渭水访贤”的历史典故。
1973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帛书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周易》抄本之一,其中记载了子贡向孔子请教《易经》的对话,让“孔子不曾读《易经》”的说法不攻自破。
相传,孔子晚年,在杏坛讲学,删述六经作为教材,而这当中《易经》成为孔子最重视的典籍之一。刘震进一步解释道:“正是由于《易传》的出现,促使《周易》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孔子站在人文的角度上,对此前的《易经》进行了一种创造性、提升性的转化。”
《周易》中有许多经典名言,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天之运行、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有止息,无有差错,君子当效法天道之健以自强不息;地势顺,君子应该效法坤地之厚德,容载万物。这两句话集中体现了《周易》的精髓,告诉我们自强和包容的品质,是君子的立身处世之道。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相传,商周之际,周文王广施德政,周国日渐繁盛,百姓安居乐业,引起了商纣王的猜忌。他将周文王拘禁在羑里长达七年,还杀死了他的儿子伯邑考,这样的绝境中,周文王没有放弃,而是潜心推演伏羲留下的天地大道,将自己对天下局势的分析加入其中,推演出《易经》。
《典籍里的中国》自开播以来,给观众留下了众多印象深刻的“名场面”。在《论语》一期中,尽显孔子精神高光的“陈蔡绝粮”,被演员们演绎得荡气回肠,一碗薄粥“尝尽”天下大道的动人场景格外催人泪下。值得一提的是,本期戏剧打破了时空限制,把“孔子在陈绝粮”和“文王拘而演周易”在平行时空里巧妙照应起来,呈现出君子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上的互通。孔子困于陈蔡,仍弦歌不辍、读书讲学;文王囚于羑里,仍不改信念、推演大道。两位对《周易》成书有重要贡献的圣贤,在同样的艰难处境中,各自领悟天下之道的精彩对话,相当令人期待。其中,王绘春将再度扮演孔子,邵兵扮演周文王。两位实力派戏骨的现场表现极具感染力,将为观众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精彩演绎。
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华表示:“(节目)戏剧涉及到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天命观,那么夏、商、周三代都有天命观,但是到了周开始,天命里边最关键的因素,就变成了人的德行,所以我们看到西周人特别提出敬德、保民这一系列的观点,整个中国文明转向了一种人本化的思想。”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所说:“从伏羲的仰观俯察天地开始,《周易》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就承载着中国人感知世界、总结规律的思想成果,指导着中国人立身处事的准则。”9月20日晚,让我们一起感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先贤智慧,在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中,认识这个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