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烛夜游是什么意思(秉烛夜游成语故事)

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

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无弦琴

晋代诗人陶渊明,虽不善琴,却置“无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适之时,便抚琴以为寄托。

苏轼《琴诗》云: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匝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此言声音不在琴,其意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

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秉烛夜游

《古代十九首》云: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建安七子”中的徐干、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应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书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中即用曹丕原语,只省一“思”字。以后又引申出秉烛看花。

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宋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均袭此意。

白云苍狗

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诗人杜甫与王季友有交,怜悯他博学多才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的不幸,作《可叹》一诗抒慨,首四句道:

天上浮云似白衣,

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

人生万事无不有。

诗以天上浮云翻覆苍黄的变化,比喻人生荣枯沉浮无常。“白云苍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万变。宋代词人张元干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