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最后一段的作用(木兰诗详略安排的作用)
在很多人眼里,中、小学课本里的诗是最简单的,毕竟很多咱们都背得滚瓜烂熟,但小美要告诉大家,有些诗咱们真的没读懂过。
比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浓浓的乡土情怀,惊艳了千年。但很多人不知,贺知章这组诗其实是两首,后一首中有这样两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回到故乡后他过得并不算畅快,没多久就死了,这就是《回乡偶书》的“真相”。
与这首诗一样,初中课本上也有一首咱们耳熟能详的作品,虽然如今我们不一定能全文背诵,但多数人是终身难忘的,这就是《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乐府民歌就是这么朗朗上口,因为这首北方民歌咱们记住了那个叫花木兰的女子。从此一提到这个名字,国人心里就有这样一个形象:她英姿飒爽,有担当、有魄力、有能力、能绣花、能持剑,她是不少女人的偶像,是不少男人的梦中人。
然而这首诗当年老师虽细细地讲过,却有一句不方便明讲,以致很多人初中时没读懂。本期笔者就和大家说说,这句诗出自下面这一段: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这段诗多年后重读,仍令人会心一笑。这是描写花木兰顺利归来,接受皇帝诏见后回到家中的情形。花木兰和如今不少古装剧中的刁蛮女主不一样,她女扮男装不是调皮耍小性子,事实上她最爱的仍是女装,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就能看得出来。
木兰和众姐妹一起理红妆,弟弟杀猪宰羊庆祝姐姐回来。木兰脱下战袍,穿上旧时的女儿衣,此时最重要的一句来了:对镜帖花黄(帖通假贴)。古代女子的发饰何其复杂,各种玉簪等都不提,为何非得提头上贴的花黄呢?当年老师不方便说是因为咱们还小不太能理解,其实这5个字证明了花木兰当时还是黄花闺女。
古代女子的妆容是能体现她的身份的,比如盘发多数就证明她已婚了,而在脸上贴“黄花”就是未婚少女的标志,后引申为此女还是“黄花闺女”。但“黄花”并不是一种黄颜色的花,而是用腮粉等贴在云母片上,做成花的形状,贴在脸上。这一传统从什么时候开始目前文史专家还没弄明白,但《木兰诗》证明了早在东晋以前古代少女就有此习俗。
花木兰从军12年,与一众男性将领在一起,虽能力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也得了皇帝的嘉奖,但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她是急于证明自己的洁身自好的。所以诗中才会刻意强调她“对镜帖花黄”的细节。不得不说,咱们老祖宗们确实是挺有内涵的,5个字就把一切摆在了台面上,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
《木兰诗》是我国诗史上的杰作,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精神内核的建立,都令人赞叹,至今花木兰仍是诗文中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诗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点,大家可以再认真品读一下,就会发现花木兰能成为“万人迷”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