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是叶圣陶先生于1922年发表的现代童话。1922年发生了什么?1921—1922年,《九国公约》签定,中国虽暂时摆脱了日本对中国的垄断,却又落入被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加之,直系军阀与奉系军阀之间爆发战争。这一年,可谓外困内忧。
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叶圣陶写下了童话《稻草人》。
《稻草人》开篇写到:“田野里白天的风景和情形,有诗人把它写成美妙的诗,有画家把它画成生动的画。到了夜间,诗人喝了酒,有些醉了;画家呢,正在抱着精致的乐器低低地唱,都没有工夫到田野里来。那么,还有谁把田野里夜间的风景和情形告诉人们呢?有,还有,就是稻草人。”
心中有诗情画意,笔下自然灵动非常。两个排笔的句式,尽现作者内心纯真、典雅的情趣。
接下来,我们似乎看见了作者在亲手一点点地编织这个可爱的稻草人,从骨架到肌肤,到面庞。它的面目越来越清晰,似乎隐隐有了血肉,有了灵魂。从此,他比牛更有责任感,比狗更加忠诚,一心护持着一方田地,永远守着他的职责。当然,也少不了对田间那片土地的凝望,仿佛任何细节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正如《论语》中所言“绘事后素”,因了这样的人格底色,稻草人的一动一念,才足以令人牵挂,才可能成为历久弥新的稻草人。
稻草人又在人世间看到了什么呢?
指着几亩薄田偿还丈夫丧葬费的老妇人,整整三年辛勤劳作,也只是还债而已。这不能不说是人世的大悲哀。然而,这只是悲伤的开始,债还清了,她的儿子却又病死了。老妇人除终日以泪洗面外,又能如何呢?也只能在这哀哀世间,凭了一双手,在田间地头讨生活。可是,更大的悲怆还在其后。是什么事呢?稻草人最早发现了这件可怕事情的端倪。
稻田的敌人,蝗虫的幼卵,已经为悲剧埋下伏笔。而这一切却只有稻草人知晓,他想通知老妇人。可是,稻草人有口不能言,有手不能指。唯一能做的,只有不停地晃动手中的蒲扇。如果可能,他一定希望这蒲扇可以驱走蝗虫,驱走笼罩在老妇人心头的阴影。
然而,这一切却是不可能的,这一切也只能存在于稻草人的想象中。
一只无名的手,正在一幅绚丽的图画上,渐渐涂抹悲伤的颜色;在一支清丽的乐曲中,悄悄加入凝重的曲调;在一首满怀憧憬的诗篇中,慢慢布满悲伤与无助。
叶圣陶对生活唯美的期待与残酷的现实,发生了猛烈的碰撞。对比,是一种写作技法,更是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
在充溢着无限苦难的世界里,个人的悲哀,又何尝不是整个世界的悲哀?一个人想对世界施以援手的想法,又何尝不是许多个有志于改善世界之人的想法?而现在,那个想对世界施以援手的却不是一个人,只是一个稻草人。而那时的人们,谁又不像一根根稻草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所言在强调人心存道的必须。)从某种角度上讲,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人命确实如草芥。但并不是所有似稻草之人都对这一切寄予无限同情。唯有有心的稻草人,才能在这个近乎麻木不仁的世界里,保有对万物的深切同情。
这颗温热的心,是作者赋予他的,或说原本就是作者的。这颗温热的心,或许不能对现世有半分改变,但他足以温暖那些在文字对面的孩子,或者还保有一颗童心的大人。
温暖中的悲凉,更显见得悲凉;悲凉中的温暖,愈显见得温暖。悲剧并非只是“将美丽的事物撕毁给人看。”更应看到每一出悲剧的背后,都有一颗渴望温暖世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