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的名字,无论是50后、60后还是70后、80后,可以说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
小时候除了知道她打乒乓球厉害,只要从父母口中听到邓亚萍这个名字,就知道要被父母励志一番,她的出场从来都意味着长辈对孩子的鞭策、激励和期望。
老实说,还是孩子的时候,不喜欢被逼着向谁学习。
甚至到了叛逆期,有些反感被“讲大道理”。
但是等自己真正长大,身为人父人母,有了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以后,当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会不禁想起小时候那些曾经被父母拿来激励自己的优秀的人。
也会主动的想去深入了解一下,他们到底优秀在哪里?他们为什么能那么优秀?再以此激励自己。
01
父亲是湖南人,母亲是江苏人,生她那年,父亲已经40岁,母亲36岁。
邓亚萍在参加一档综艺节目时,亲自下厨做了一道糖醋小排,她把这道菜称之为“记忆里妈妈的味道”。
邓亚萍的母亲是个性格十分外向的人,也非常要强,事事都争取做到最好。
和母亲相反,父亲性格相对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父亲做起事来却十分坚持,很有韧劲。
邓亚萍的父亲曾获得过中南五省乒乓球比赛的男子单打冠军,但因为个头矮,年纪也大了,父亲心中的世界冠军梦被搁浅。
邓亚萍出生,正值中国乒乓球重返世界舞台,受到时代的鼓舞,父亲心里早早就萌生了让女儿“子承父业”的期望。
为了让邓亚萍认识乒乓球,激发她的兴趣,在她还躺在摇篮的时候,父亲就推着邓亚萍到乒乓球训练馆,让她聆听乒乓球和球拍、和球台击打的声音。
邓亚萍刚刚学会走路,父亲就在她的胸前挂了一个小乒乓球,让她每天触摸,用小手拍球。
邓亚萍4岁,小脑袋才刚露出球台,身高还够,父亲就给她垫了砖垫,让她练习基本动作,做启蒙教育。
同时,父亲自己去打球的时候,还让邓亚萍一边看自己打球,一边让她去帮忙捡球。
只要是有比赛的时候,父亲都会带邓亚萍去观赛。
邓亚萍在父亲的启发下,渐渐对乒乓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待邓亚萍稍大一些,父亲还给邓亚萍讲述中国乒乓球队的励志故事,激励邓亚萍明白“人生能有几回搏”的道理。
邓亚萍小时候脾气非常急躁,虽然好强,但打球并不得要领。从小和人打球,只要打输了她就拉着别人非要再打一场。
体育竞技,并不讲拼蛮力,光有不服的劲还不行,还要有技巧。
每当邓亚萍因为输球而躁动不安时,一旁淡定自若、如定海神针的父亲就会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把她拉回到现实中来。
父亲不仅告诫她输了不要急躁,更帮助她分析每次输球的原因,帮她找方法、找突破口。
在父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唠叨声中成长,慢慢的邓亚萍被父亲的处事方式和思维逻辑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父亲对邓亚萍乒乓球运动员生涯的影响,并非仅停留在幼年的引导和启发上,在后面她正式踏入乒乓球运动这条赛道后,父亲也在关键时刻给了她技术和精神上的支持。
尽管有聪慧、有远见的父亲作为专业人士指引,但邓亚萍的乒乓球之路却并没有因此而走的一帆风顺。
可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02
邓亚萍曾说过,在进入国家队之前,她是个行走在悬崖边的乒乓球运动员。
对她来说,如果不踏过一个个独木桥,一直向前进,那就意味着将要落入身后的万丈深渊。
从5岁开始接受专业乒乓球训练到15岁进入国家队,这中间有11年的时间,邓亚萍是在各种质疑和打击中成长。
大家都知道,6岁,是一个孩子将要开始小学生涯的年纪。然后按照正常的轨迹,13岁再去读初中、然后是高中、大学...
但是这些求学的时间,从邓亚萍决定要去训练乒乓球开始,等于是自动放弃了。
不仅如此,因为邓亚萍个头矮,自身打乒乓球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即便她超出常人的、全身心投入、刻苦训练,但是她的职业发展前景始终不被人看好、也得不到认可。
9岁那年,邓亚萍拿了全国少年组比赛的冠军,第二年又获得了河南省少年组的冠军,父亲满心欢喜的把她送到河南省队参加集训,可是没多久,她就被省队退了回来,原因是认为她身材矮小、没有发展前途。
无奈,邓亚萍只好又去了郑州市市队。
80年代体育训练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市队训练馆就安排在一个废弃的澡堂内,一共只能放下4张球台。
每天队员们的吃住都在训练馆内,晚上就寝的地方就是在男女澡堂的更衣室,临时铺了些木板改造的。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训练,又要面对向上走的步履维艰,又要面对质疑,邓亚萍曾急的直流泪。
于是父亲与邓亚萍敞开心扉、做了一次深入的沟通。
父亲问她:别人都说你不行,那你是不是还相信自己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好?
邓亚萍说:从成绩上来讲,我认为自己不比任何一个人差。
父亲看到了女儿的决心,也深深的理解,女儿会遭人质疑的原因,于是他为邓亚萍制定了专门的培训计划。
身高不够,咱们就从技术上弥补,父亲相信只要具备了有自己特色的打法加上扎实的基本功,邓亚萍完全可以弥补先天不足。
于是,邓亚萍在父亲的帮助下,每天带着30斤的沙袋训练,拼命的练速度、练弹跳、增强爆发力。
邓亚萍就这样一边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边和压抑的现状做着抗争。
渐渐的,她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自己控制不了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她能做的就是继续打赢每一场球。
不服气、也不肯退缩的邓亚萍,终于在13岁那年又拿到了全国锦标赛的团体和单打冠军,一而再、再而三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终于河南省省队向邓亚萍敞开了大门。
邓亚萍坦言,选择做运动员的孩子,是要比同龄人早熟的。
过早的站在比赛场上,让他们早早的体会到竞技的残酷。
只有赢球,你才能留下来、才能走下去,周围所有的队友、陪练都可能成为阻挡自己前进的对手。
但是一旦选择了走入竞技场,运动员就是不进则退,甚至没有退路可言。
03
在邓亚萍写给国家队教练张燮林的一封信中,她这样说:
30多年前,那个小个子的邓亚萍遇到您,是她一生的幸运… …
邓亚萍第一次拿世界冠军是在1989年,德国多特蒙德的世乒赛上,她和队友乔红合作摘得女双桂冠,那一年邓亚萍16岁。
但对于16岁的邓亚萍而言,这条冠军之路还是走的太漫长了,如果这中间哪怕有一次她被挫折压倒、她放弃了,也就没有这一天。
13岁那年,邓亚萍得了全国锦标赛的冠军,很多和她同台竞技被她打输了的对手都被选入了国家队,但是邓亚萍迟迟进不去。
后来,在一次对话节目中,当年力排众议推荐邓亚萍进入国家队的张指导揭秘了事情背后的来龙去脉。
张指导说,当初关于让不让邓亚萍进国家队这件事,一共拿出来和大家讨论过3次。
第一次是邓亚萍13岁那年,在河南拿到了全国锦标赛的冠军。那一次开始,张教练就对她印象很深刻,想招她进国家队。
但其他的国家队教练对此都很反对,有的说邓亚萍年纪还小,有的说她个子太矮,没什么发展,结果邓亚萍进国家队的事没有通过。
第二次张指导又把这个话题提上议程,结果其他教练又拿成绩说话,说邓亚萍在某次训练中,曾经输给过某外国运动员,于是事情又被搁置。
第三次,当张指导再次提起要让邓亚萍进入国家队时,其他教练有点不耐烦的开玩笑说,张指导你怎么老是提邓亚萍啊,怎么不找一个身材好、条件好、漂亮的,邓亚萍也有损形象啊。
张指导看到大家这次的态度和前两次不同,没那么坚决反对,知道有戏。
于是他又将自己统计的邓亚萍最近一场比赛使用的技战术数据、以及他听到的和邓亚萍打比赛的对手对她的评价拿出来说。
同时,他还坚定的认为,打球不在乎身高形象,如果能把邓亚萍纳入国家队,让她接受更专业的指导,让她少失误球,将来必定能成为可用之才。
除此之外,张指导还提出,邓亚萍不仅打球的速度比别人快,而且恰恰是因为她个子矮,凡是打过来的球对她来说都比网高,都是机会。
就这样,张指导秉承不以貌取人、不放过一个好苗子、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的敬业工作作风,说服了同僚,最终让邓亚萍如愿以偿的进入了国家队。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非常珍惜这个压抑多年、辛苦得来的机会,她更加刻苦,每天晚上训练到8点以后才回宿舍,那时候食堂已经关门,她只能悄悄的在宿舍生电炉子煮泡面吃。
张指导知道邓亚萍违反规定开电炉子,批评过她。
但后来他知道这孩子是因为每天自己给自己加练,没有晚饭吃才用的电炉子,于是跟爱人要了鸡蛋,给邓亚萍送过去。
碍于师道尊严,张指导并没有直接跟邓亚萍说道歉,说“错怪你了”这些话,而是告诉她,以后煮泡面的时候,别忘记放鸡蛋。
邓亚萍说,打乒乓球到了最后就是一个团体在运作。
如果没有国家队教练们的专业训练,如果没有团队一起研究技战术,也没有世界冠军邓亚萍。
在邓亚萍的心里,恩师张燮林的恩情,几辈子都还不完。
04
在邓亚萍的演讲中,她常常说这样一句话:
我比你付出的更多,我凭什么不赢你。
这句号让人听后感到肃然起敬;这句话从邓亚萍的口中说出,霸气十足、掷地有声。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的确。
不服输、不认输的性格不仅决定了邓亚萍的职业生涯走向,也决定了她最终选择什么样的爱人。
邓亚萍的丈夫林志刚,1970年出生在广州,比邓亚萍大3岁。
说起林志刚,尽管在名气上他没有像妻子邓亚萍那样作为世界冠军被人熟知,但他也是个不折不扣、有成绩、有见识的铮铮铁汉子。
林志刚4岁开始学习乒乓球,小学毕业打入了广州市队,而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本来林志刚有机会考入重点中学,继续学业。为了家里的生计考虑,林志刚在继续读书和学乒乓球中间,最终选择了能管吃管住的乒乓球专业。
受当时的整体体育训练大环境限制,10岁开始林志刚就一个人背着运动包,全国各地的跑比赛,自己研究战术、自己调整心态。
后来林志刚一路从广州市队打入省队,又在1986年和1987年分别拿下了亚洲冠军和全国冠军,比邓亚萍还早进入了国家队。
1990年,由于在国外比赛中一场意外的交通事故,林志刚头部受伤,后来他用了两年时间做康复治疗,也错过了两届重要赛事。
1992年复出后的林志刚再次拿下亚洲冠军,并且在世界杯比赛中为我国拿下男团冠军。
邓亚萍和林志刚同属国家队,两个人都有着追求完美、不服输的个性,平时又经常一起在队里加班加点训练打球,可谓是青梅竹马。
在邓亚萍20岁,林志刚23岁那年,他们的暧昧关系,在周围队友善意的玩笑下,一层窗户纸被捅破,后来两个人的恋爱关系成了队里公开的秘密。
但为了不影响邓亚萍打球,领导层出面干预了他们的这段恋情。
后来,在名气和实力上都相对弱势的林志刚被迫离开了国家队,被遣送回了原籍广东队。
此后,邓亚萍在乒坛开启了称霸之旅,而恋人杨志刚则在广东队、国家队之间徘徊,事业上不上不下。
不对等的身份,让他们的恋情最后走向了终结。
据闻,后来林志刚在国外打比赛时,因其出色的球技和帅气的长相,收获了一位外国女球迷的青睐,美国女孩不远万里到广州看望林志刚。
此时的邓亚萍因无法忍耐有第三者介入她们的感情,主动向林志刚提出了分手。
1998年,24岁的邓亚萍宣布从乒坛退役,让多少国人感到惊讶。
此后,她开始了在清华大学、诺丁汉大学、剑桥大学的求学之旅。
邓亚萍说,她是因为伤病、也因为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局限性,所以果断选择在最辉煌的时候退役,但很多局内人猜测,这个决定可能和当年恋情的失败有关联。
退役4年后,在英国深造的邓亚萍,意外的接到早与美国女粉丝分手的林志刚,从法国打来的电话。
回忆起初恋的种种,对这段感情的不舍再次涌上心头。
后来,两个人在剑桥大学的校园里重逢,4年后破镜重圆。
重温旧梦是美好的、也是值得被珍惜的。
两人复合2年后,低调完婚,并生下独子林瀚铭。
结语
很多曾经的世界冠军,只拥有短暂的辉煌。
当他们离开了熟悉的赛道,最后慢慢变成了路人甲,淡出人们的视野。
而邓亚萍却不同,从24岁退役到如今她47岁,她的名字始终没有被人遗忘。
不仅仅是因为她在乒乓球运动上所取得的傲人成绩,更因为她把自己这种不服输、不认输的精神带到了求学、从政、从商等多个领域。
24岁从ABC开始学习英语,最终她战胜学习的孤独和寂寞,取得了世界顶级学府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中国申办奥运会,邓亚萍亲力亲为,并和丈夫一起担任筹备组的工作,把刚出生没多久的儿子留给老人和保姆带,儿子多日见不到妈妈,见到她时,直管她叫“阿姨妈妈”。
43岁尝试下海经商的邓亚萍,雷厉风行、誓要在体育产业发展领域做出自己的成绩。
除此之外,邓亚萍没有过一刻让自己退居幕后,她享受着被关注,也融入了时代的潮流中,做一个有流量的明星人物,活跃在一线。
她主持名人访谈节目、她参加综艺、她参与体育解说…
在邓亚萍的前半生里,她始终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断的在不同身份之间做转换,每一项她做的事情都力求做到最好、做到极致。
萨马兰奇说,邓亚萍的不服输精神,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
但走出体育竞技场,来到真实生活里摸爬滚打多年,邓亚萍坦言,没有人是钢铁女侠,没有人可以永远做冠军,这个世界也不是非黑即白,灰色地带才是正常的存在。
人类是渺小的,我们要敬畏自然、敬畏规律、敬畏我们所不能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只有自律,做好你自己。
曾经,邓亚萍被称为永不言败的“小个子巨人”,但如今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就活在我们身边的邓亚萍。
她会在疫情期间暂停很多工作留在家里陪伴孩子和父母,她会给自己的父母剪头发,承欢膝下做孝顺儿女... ...
如果没有当年父亲的启蒙和激励,就没有斗志昂扬的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
如果没有当年张指导的慧眼识珠,就没有奥运赛场上的叱咤风云的“乒乓球球皇后”邓亚萍;
如果没有当年恋人林志刚的转身离开,就没有改变人生赛道,奋起直追、再次站上人生新高度的邓亚萍;
人的成功,的确需要很多贵人相助,也无法排除幸运的成份。
但无论身边有多少人给予帮助,前提都是自己要有自信、要能用实力证明自己值得。
邓亚萍所取得的一切,最根本的还是基于她自身的全力以赴、破釜沉舟、不畏困难的坚韧毅力和付出。
也许你会说,在今天这个时代,只会埋头吃苦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抬头看路,要懂得适时而动、甚至要学会投机取巧。
但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付出过才活得更有底气”这个道理是不会变的。
扎扎实实,每一拳都打到实处,才能让自己充满力量,才能更相信自己。
提到邓亚萍,久违的再次感受到了她全身的正能量,愿她的故事也能激励屏幕对面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