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容斋随笔全文赏析)
一、
在人生中,如果可以做一些善事,就尽力地去帮助别人,因为将来你的人生也必定会因为你的善良而获得相应的结果。
如果无力行善或者不愿意去行善的时候,但是也起码要做到遵守人生的道义规则,不要因为心生邪念,而产生伤害他人的行为。
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任何的行为都会产生结果,只有在人生中以德行修身,才能因为德行的积累而获得良好的福报。
《诗经》之中有一句话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意思就是说:人应该常常想着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合乎天道,自己要多求福报。
人生的处境是由两种因素所主导,一个是主观的心性言行,另一个就是外在的客观环境,我们改变不了外在环境对自身产生的影响。
但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在主观层面尽可能的多方修养德行,用符合道义的行为,尽可能的为自己积累善缘。
因为因果不虚,善恶有报。
在《容斋随笔》之中记录了这样一个事件,就是对于因果不虚这个道理最好的诠释。
张良与陈平都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臣,但是两个人在为人处事以及作战方面,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陈平以善用阴谋得名,所以后来陈平才说:“我善于使用阴谋,这是道家所禁忌的地方,我的后代将会灭绝,这是我造成的祸根啊。”
后来陈平的地位传到他的曾孙时,果然因罪而被断绝,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一样,这一切都是善恶有报的必然结果。
然而反观张良,他的爵位却只传到了他的儿子,他去世之后仅十年时间,他的儿子就灭绝了,后代再也没有续封,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他接受灾祸的时间比陈平还要早。
看到这里的时候,很多人就会疑惑,陈平以阴谋得名,那么为什么张良的结果比陈平还要糟糕?
对于这件事情,《容斋随笔》之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此其事固不止于杀降也,其无后宜哉!
因为张良是刘邦手下的重要谋臣,在协助刘邦作战的时候,张良几次使出的都是背信弃义的阴谋。
比如说刘邦当时攻打峣关的时候,秦国的首将想要投降,张良却说:“不如趁他放松戒备的时候进攻。”也正是因为这个举动,刘邦的军队得以战胜了秦兵。
后来项羽跟刘邦两个人鸿沟议和,打算平分天下,于是订立盟约隔河而望,然后项羽就带兵向东前往彭城,本来是相对安稳的局面,但是却被张良打破了。
张良此时便劝说刘邦,说这是养虎为患,不如趁着项羽没有准备的时候灭掉他,最后在项羽向南撤退的时候背信追击。
二、
我们来看张良所做的这两件事情,都是十足的阴谋诡计,用背信弃义的方式来获取自己的成功,满足自己的目的,并且以征战为代价,将自己的成功凌驾于他人痛苦之上,这样阴险狡诈的方式,理应张良受此恶报。
人生祸福不仅仅是由天定,更是由自身所作,正如《了凡四训》之中说:“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意思就是说:那些厚道的人常常能获得福报,而刻薄的人常常会遭受祸患。
对于一个心善的人来说,从发心到言行都是温和敦厚的,即便有一些小小的隔阂和问题,也能以自己温和的内心去化育和解决,所以对他们来说,有些问题也能因为德性敦厚而化解。
反观刻薄狠毒之人,当内心存在恶的思想,就会继而生成邪恶毒辣的行为与手段,而这样违背道义的行为,最终也会让其自食恶果。
而对于善恶有报这个问题,很多人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处世狠毒狡诈,却偏偏能够在一定时间和环境内占据上风,而善良之人反而诸事不顺?
之所以有这种感受,是因为一个处世狠毒的人,他的心中没有道义底线,他的目的是直接作用于利益,并且为了利益做出违背道义的行为,所以能够在快速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而且这个这个世界从某些角度而言,存在着弱肉强食的规则,又可分为唯心与唯物两个立场,唯心解决的是自己内在的问题,唯物解决的是客观实际的问题,阴险狡诈的人通常是以利益为目的,将手段作用于事情本身,所以能在客观环境中占据主动地位。
而内心善良敦厚的人,他所追求的是人生的道义,在利益与道义的选择面前,通常会选择善良,而这样的行为在短时间内通常不会显现出作用,所以就造成一种现象:善良的人为了维护道义,所付出的代价通常是损失了利益,而邪恶的人损害了道义却往往能直接获得利益。
但从问题的实质层面来说,随着时间的流转和变化,以不符合道义的方式,即便在短期内获得的便利,也会在长期的时间转换后带来悲剧的结果。
因为人生是一个长远的赛道,不是短期之内能够证明输赢的,而越是长久的赛道,就越要用符合正道的方式去支撑,才能获得好的结果。
就像张良和陈平的处事手段,两个人都以阴险卑劣的方式使自身占据有利地位,获取眼前利益,但是这种阴险毒辣从长远来看,只会成为吞噬自身的根源。
所以还是要谨守那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只要做到以正确纯粹的方式行使善良,而不是愚昧的心软愚善,那么当下遭受的所有委屈,最后都会在生命中开出灿烂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