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全诗的意思(李清照词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女文学家,没有之一。
她是宋代女词人的代表,她也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如果我们细读她的作品,会感觉到这个名头对于她是实至名归。那么,这位”千古第一才女“是如何造就的呢?
(李清照画像)
首先是她生在贵族之家、书香门第,这使她从小受到了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她的父亲是李格非,李格非与廖正一、李禧、董荣称为苏门“后四学士”。在北宋时代,能成为苏东坡的学生,其文才必然是超人一等的,其社会地位也相对不会太低;她的母亲是北宋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一说宰相王珪的长女),很有文学修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使她在少年时就具备了良好的文学素质,宋代文学家、音乐家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其次,她嫁了一位志趣相投而爱好文化的丈夫,使她终身沉浸在文化追求之中。她的丈夫是宋代有名的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赵明诚(赵明诚的最大贡献是修订两《唐书》,编撰《金石录》),这使她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与文学追求,终其一生,文化是她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她的文学(词),就是她的人生。
(李清照词意画像)
其三,她赶上了社会急剧变革期,即所谓的“乱世”,这使她有了更多的人生体验。她的前半生,生活在北宋末年,此时的她和她的家人,在新旧两党的绞杀斗争中艰难生存;她的中年及后半生,在南宋初期,一边是亡国南渡之痛,一边是丧夫寡居生活,她长期的生活状态,是从平顺安然到起居艰难的竭绝状态。这种状态使她比一般人有更多的人生体验,她体会到了更多的人情冷暖,也使她对于社会和人生、感情有了更深切、更透彻的认知,这对于一个文学家、词人来说,格外重要。
那么,李清照的才女人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们认为,该是从她的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开始,全词如下:
(词意图)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写这首词时,李清照还是少女。依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来看,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此时,李清照16岁上下。
当这首词在汴京城传开时,满城的文人们都惊呆了,“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明代《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汴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京师的轰动很快就传遍天下,我们可以这样说,写完这首词,少女词人李清照已经名动天下。那么,这首词好在哪儿呢?让我们来细细读一下:
(浓睡不消残酒)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是白描,昨夜是个风雨之夜,雨虽然下得稀疏(周汝昌先生认为这里的“疏”,指的是疏狂、疏放),风却刮得骤烈急猛。一夜沉沉地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这当然是富贵安逸的日子,因为还有钱饮酒,也能在风雨之夜安然醒酒,这是符合李清照家境的生活状态。
(应是绿肥红瘦)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既然酒醒,就要了解一夜风雨带来的改变,于是,她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院里的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没想到,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傻丫头,在这样的风雨之下,怎可能没有变化呢?你可知道,你该知道!这个时节、这样的天气,外面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如梦令》是小令,全词只有六句话,却有时间,有人物,有故事,甚至还有人物对话。周汝昌先生称“一首六句的小令,竟有如许多的层次,名名折,笔笔换,如游名园,一步一境,真是奇绝!说是如图如画,而神情口吻,又画所难到,——不得已,我仍然只好将它来与电影比喻。”
(海棠依旧)
清代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澹,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是啊,少女主人恋花惜花,为花沉醉,为花悬心,问到侍者,却只得到了淡淡的“依旧”,对于主人是信息不够的,与花知音的主人,凭心所想,那花也该是“绿肥红瘦”吧。
恋花惜花,爱花醉花,自然界的风雨,少女的哀愁,人生的苦恼。都在这短短的六句之中道尽,这样的小令,可不就真称得上是词中圣者。
当然,词的作者以及她瑰丽的人生,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去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