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哪个朝代的作品(诗经经典名篇名句)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大约是在25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中叶编辑成书的。 当时,西周早已过去,历史进入春秋中叶据史书记载,在 西周时期,歌舞曲特别盛行,周朝廷专门设置有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每年春天,这些官员四处采访,广泛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和人民动向,了解施政的利弊得失,另据史书记载,周朝还有“献诗”制度。采诗和献诗的长期流行,就为《诗经》的编辑成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诗经》共收集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大约为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作品。 《诗经》在编辑成书的几百年间,并不叫《诗经》而称“诗或“诗三百”。直至到了汉代,《诗经》成为儒家的经典之后,才被称为“诗经”。在秦代,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诗经》被秦火焚烧,但由于学者的诵读,到汉代又得以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人辕固生传授的被称为“齐诗”,鲁人申培公传授的被称为“鲁诗”,燕人韩婴传授的被称为“韩诗”,鲁人毛 亨传授的被称为“毛诗”,简称齐、鲁、韩、毛。到了东汉,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写了《毛诗笺(jan)》,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以后其他三家先后失传,只有毛诗流传到今天,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诗经》。 《诗经》中的诗歌根据音乐特点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国风,是《诗经》中属于民歌的部分,有160篇。 所谓十五“国风”,就是有周南、召南、卫、王、郑、齐、魏等所十五个地方的风土歌,国风是《诗经》的精华所在,是文学价高的部分,这有反映劳动人民对残是的阶级剥制和压的不以对好生活向往的诗,如《七月》、《伐檀》、《硕鼠》等,有露和刺统治者无耻生活的诗篇,如《新台》、《南山》、《株林》等,有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反映婚姻剧的诗篇 如《关睢》、《氓》、《木瓜)、《大车》等。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诗歌,多属反映责族阶级生 活和想想感情的诗,有105篇,这些诗又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两部分,“大雅”31篇,用于侯朝会的时候“小雅”74篇,用于费族宴享的时候,雅诗中除“小雅”中有少量外,大部分是族文人的作品,诗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认识意义,少数诗的文学价值也很高,如“小雅”中的《采 ”是宗祭把的采歌,多为最高统治者祭祀祖先或举行典礼时演唱,“”又分为三部分:周项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颂诗全都是族文人的作品,文学价值都不高。 《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不仅深入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而且在艺术上也 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诗经》中有不少诗直接描写当时的政治生活,特别是那些出自下层人民之手的诗歌,反映了他们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典型形象,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和人民性。《诗经》所表现的这种“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推动后世的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的生活疾苦,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人民大众之中。以后历代的民歌,都继承了《诗经》的优良传统,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珍贵的一部分。 《诗经》成功地采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直接叙述:“比”就是打比方,引警(c)设喻;“兴”就是触景生情,托物起兴,由他物启发联想和想象,引起所言之词。赋、比、兴手法的应用,大大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手法,直至现在仍然广泛使用。 《诗经》在篇章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章叠句,回环复沓。这不仅便于记忆和传诵,而且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诗经》在语言运用上,大量使用了“依依”、“苍苍”、“旦旦”、“悠哉悠哉”等重音叠字,“踟蹰”(chí chú)、“参差”等双声字,“窈窕”(yǎo tiáo)、“辗转”等叠韵字,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丰富了语言的表现能力。在句式上,《诗经》多数作品为四言诗,但有的诗篇则间以二言至八言等长短不一的句子,构成了通首诗歌整齐而有变化的韵律美感。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据说孔子曾经整理过《诗经》,并以它为教材,教授他的学生。从它成书到现在约2500年来,人们对它不断进行学习和研究,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意义。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