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资料简介(王安石的作品有哪些)

王安石(1021—1086),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后移居江宁(今南京)。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二年(1057)知常州,次年提点江东刑狱,上“万言书”,主张“改易更革”。嘉祐五年,为三司度支判官。嘉祐八年,丁母忧。神宗即位,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拜参知政事,积极推行新法。后因新法遭受反对,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熙宁十年改集禧观使,次年封舒国公。元丰三年(1080),拜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改封荆国公。王安石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在传统史学评论中是被否定的,为史家所诟病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急政”或“苛政”本身有问题,二是引起激烈“党争”,所谓引用小人的问题。王安石变法作为宋代历史上的大事件,其影响超出了政治经济方面,在文化学术方面亦有溢出效应。有学者指出,宋代理学就是在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的正反两方面作用下形成的。宋代儒学的复兴本来是针对佛老的,但熙宁变法后,二程把王安石新学当作“大患”。理学的王霸、义利、理欲之辨主要是针对王安石的新学的,宋室南渡后道学集团与官僚集团的对立是两宋政治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参看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

王安石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人物,理论上,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主张文“以适用为本”。但王安石并不否定文学的艺术特性,以为“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见《上人书》)。历史上即使是反对王安石变法,或否定其为人的人,“也不能不推重他在文学上的造就,尤其是他的诗”(钱锺书《宋诗选注》)。王安石今存诗一千五百三十余首,其指陈现实之作,如《河北民》、《兼并》、《发廪》等直抒胸臆,辞气激烈;其咏史之作,如《商鞅》、《韩信》、《贾生》等往往寓意深刻。其退隐后所作“山水诗”,注重字句推敲锤炼,如《江上》、《泊船瓜洲》、《金陵即事》等,“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王安石诗歌的独特风格,对扫除西昆体残余,推动北宋诗歌革新起了积极作用。但王安石诗在两个方面对宋诗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一是部分诗篇喜造硬语,押险韵,二是“他的诗往往是搬弄词汇和典故的游戏,测验学问的考题”(钱锺书《宋诗选注》)。

王安石文今存千余篇,其议论性散文尤具特色。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答司马谏议书》,谨严透辟,辞气横厉,《读孟尝君传》、《书刺客列传》,评古论今,寄意深远。《宋史》本传称他“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词存二十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最为绝唱。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