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山村翻译及赏析(山村古诗原文解释)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古诗今译:
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小溪夹岸绿竹苍翠,窄窄板桥连接着一线山路。
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
注释解说:
⑴竹溪:岸边长满翠竹的溪流。(2)妇姑:指农家的媳妇和婆婆。(3)相唤:指彼此之间互相呼唤。(4)浴蚕:古代一种选育优良蚕种的方法,即将蚕种全都浸在盐水中进行筛选。(5)闲着:农人忙碌让栀子花显得是在徒然盛开。(6)栀子:一种常绿的灌木,春夏之交盛开白色的花朵,散发很浓的香气。
品鉴鉴赏:
①
这是一幅描写生动的山村风俗画。诗人通过对雨中路过山村所见所闻的描绘,表现了他对和平宁静的田园生活的赞美。
②
“雨里鸡鸣一两家”,这是入山村前的所闻。因为是雨天,山村的轮廓在远处未必看得分明,但鸡鸣声却听得清晰。《诗经》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诗句,下雨天,天气晦明无常,会诱发鸡鸣,所以说¨“雨里鸡鸣”是符合生活真实的。但诗人听到的鸡鸣不是联绵不绝的一大片,而是稀稀落落的“一两家”,这就让读者猜想到,这个山村不会是《桃花源记》中描绘的那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大墟落,而是住户不多,各抱地势因而零零散散的小山村。鸡鸣绐小山村平添一种幽静的气氛,即古人所谓的“鸟鸣山更幽”。
③
如果说首句是写诗人在村外的感受,显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竹溪村路板桥斜”就是通过对一条引人入胜的山村小径的描绘,显示山居之“深”。一条溪水从山村流过,竹林夹岸,小径蜿蜓其间,小路尽处是一座小桥——一座用木板随便搭成的小桥。“竹”、“溪”、“路”、“桥”四个名词连用,凸现了山行所见景致,作者着意刻画了那座小桥,这座设在竹溪村路间的板桥,不仅和周围景物和谐统一,而且也显示出山民淳朴的作风。
④
“妇姑相唤浴蚕去”,第三句写入村所见,着重写农事活动。“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一般在二月进行。仲春时节,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非常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又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谁也不肯落后。在人际关系里,婆媳关系一般被认为是比较难处的,但在这小山村里看到的是这般融洽和谐的情景,真令人羡慕。诗人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山村精神世界的美。
⑤
“闲着中庭栀子花”,最后一句,诗人宕开笔触,转而描绘中庭栀子花。写花而用“闲着”形容,很有韵味:花闲着,说明主人都忙农活去了,村中没有一个闲人。栀子花是一种花型硕大、色泽素雅、香气浓郁的花,又因为有“同心花”的别名,故深受青年男女的喜爱。而现在,它被“闲”在中庭,无人欣赏采撷,这就从另一方面说明,农忙时节山村里的居民们一门心思忙于农事,连谈情说爱的“闲”工夫也没有。这种侧面着笔的手法,把田家农忙的气氛表现得相当充分,以虚代实,妙趣横生。
⑥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处处扣住山村特点,显示出山村幽深淳朴的风貌。第三句截取妇姑相唤冒雨浴蚕的画面,表现山民紧张的农事活动。末句渲染了农忙气氛。诗人从景物写到人事,从人事写到环境气氛,运用新鲜活泼的语言,鲜明生动的意象,传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字里行间又流露出诗人对田家生活的赞叹和欣赏之情。
作者简介:
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进士。晚年为陕州司马,又从军塞上。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