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淡然的禅语古词(表示随性淡然的诗句)
秋径
宋·释保暹
杉竹青阴合,闲行意有凭。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
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
赏析
这是一首名篇,作者保暹也是北宋“九诗僧”之一,这首诗写得淡然悠远,细腻唯美,值得细细品读。
秋色萧条,在作者笔下,却显得幽深静谧。首联扣题“秋径”,秋山小径,青竹翠柏交相掩映,使得小径静谧而安详。特别是刚下过雨,树叶草尖上还有雨珠,打在身上,微微沁凉。
如此安静,如此平和中,一个和尚悄悄走过,长袖飘飘,如同在小径上滑行,看到如此美景,他的闲行也富有诗趣起来,故而说“闲行意有凭”。
诗的首二联,景情互写,人物并举,写得静谧悠然,充满诗意。
接下来,诗人刻画小径中的景物,用笔工细,描写生动,其视角则从“归僧”出发。他看到秋虫在幽穴中爬行,一个“穿”写出小虫在秋天的生命力,而滋生的苔藓与断枝落叶交错,这些小生命和苍翠的绿色,细思则有禅意。
秋色萧条,落叶和苔藓终究要干枯凋落,而蠕动的小虫也终究要结束生命,人生于世不就像落叶苔藓一样渺小,像小虫一样挣扎么?因此,只有参禅悟道,勘破生命,就能获得内心的喜乐宁静。
因此,他想起自己修行隐居之处,在高高峰顶,白云笼罩之下,有他栖息的茅屋。那茅屋如此亲切,又如此高远,让人超然忘俗,心生向往。
这首诗写得非常幽静淡然,毫不费力,读起来却韵味悠长,让人一见难忘。
作者
释保暹,字希白,金华(今属浙江)人。普惠院僧。真宗景德初直昭文馆,九僧之一(《清波杂志》卷一一)。有《处囊诀》一卷(元吴师道《敬乡录》卷一四),已佚。
沼寺诗
唐•牛仙客
步步穿篱入境幽,
松高柏老几人游。
花开花落非僧事,
自有清风对碧流。
简析
前二句写的是碧流寺清幽寂静的环境。“步步传篱入境幽”写其深幽,且有“曲径通幽”的效果。“松高柏老几人游”写其寂静,因为人罕至此。
后两句“花开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风对碧流”既是写景,又提携禅义。花开在清风中,迎风飘舞,清芳明艳;花谢在碧流里,随流消逝,枯颜凄婉。但面对这清芳明艳与枯颜凄婉,僧人都不动心。不是不知道花开花落,而是深悟“本来无一物”,所以也就惹不上这点“尘埃”了。
这已契真如的心,有如清风碧流,自在随缘,任性悠游,虽过花带草,入寺出山,却不着半丝,清净无染。这份清净无染,是连个清净无染的念头也没有的,只 是当下花开花落,清风碧流,就是了。最后一句暗含寺名,也是善巧。
作者
牛仙客(675-742),唐鹑觚(今甘肃省灵台县北)人。初为县小吏,以军功累转洮州司马,累迁太仆少卿、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加左相,封豳国公。
枫桥三绝诗
宋•孙觌
白首重来一梦中,
青山不改旧时容。
乌啼月落桥边寺,
倚枕犹闻半夜钟。
简析
诗人应该有两次游览枫桥的经历,第一次到来,应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之时,而再次到来之时已是白发满头,人生暮秋,岁月流逝,恍如惊梦,令人无限感慨。梦是虚无缥缈的,同样缥缈的还有短促易逝的岁月,诗人有如此感受的原因,是人生不顺,屡遭挫折,还是时局动荡,民生凋敝;是功名落空,事业无成,还是亲朋离散。凡此种种,不需要明言,也无须坐实,似乎是在暗示读者,人生就是那么变动不居,事事难料,几十年的功夫,眨眼间就过去了,不管何人,不讲地位,不论贱贵,谁也逃脱不了岁月的罗网。诗中“一”字更强化了这种虚无变幻的感受,几十年的岁月,不过就是一场梦而已。痛苦、苍凉,弥漫全诗。
此时的枫桥,青山悠悠,绿水长流;乌啼声声,遗响千年;月升月落,亘古如斯;夜半钟声,永恒不变。什么都没有改变,月亮还是那月亮,钟声还是那钟声,改变的是人,曾经的青春年少如今已是垂垂白发,步履蹒跚的老诗人。改变的是心情,意气风发转换成凄清冷寂,无限惆怅的心情。青山一脉,水天相接,风光宜人,永远不变,可是看风景的人,早已不是满头青丝、满怀抱负的青年,而是苍老憔悴、心力不济的衰弱老头,心情也不是当年饱览山河的心花怒放,而是历尽沧桑的无限凄凉。再看看那个夜晚,乌鸦啼叫,依然叫人毛骨悚然,心生悲凉,依然声声刺痛耳膜,敲碎心魂。月升月落,光明时仍旧光明,暗淡处仍旧暗淡。枫桥静默,无语千年,古寺悠悠,斑驳岁月,诗人的心中有乌啼的伤痛,有月落的凄凉,还有古寺沉默的孤寂。风景都没有变,涂抹在风景上的色彩也没有变,凝聚在风景中的心情也没有变,张继的伤情像一条河,流向后世,流进每一个文人的心田。不祥的乌啼像一首哀歌,响彻夜晚,也响彻每一个文人的心空。还有那轮明月,带着暗淡的忧伤,伴着无声的哭泣,伤透了张继的心,也伤透了每一个文人的心,此时到此一游的孙觌也不例外,他身在枫桥,心却停在历史的深处。
时间永远在流逝,历史永远在变迁,人生百年不过昙花一现,不过白驹过隙,可是这种诗意的枫桥感受,这种深沉的忧患伤感,会随着诗文,定格于历史,定格于千秋万代的读者心中。
作者
孙觌(1081—1169)宋代诗人、骈文家和书法家。字仲益,曾提举鸿庆宫,故自号“鸿庆居士”。出生于晋陵西徐里(今江苏常州武进区礼嘉住基村),公元1109年(宋徽宗大观三年)科举登进士,曾任翰林学士,户部、吏部尚书。后为谏臣。他弹劾蔡京等权臣,奋不顾身主毁党人碑,为苏东坡破党禁,公元1131年(绍兴元年),因口语忤执政,斥居象郡(今分属广西、贵州),流离十载,公元1144年(绍兴十四年)归隐太湖马迹山二十余年,卒于西徐里,寿登八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