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声名赫赫,他的命运之谜也长久地被人们关注。太史公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目的是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说。我想凡是知道李广的人,都有这种想法吧。
为什么不得志的人多是才华横溢、本领高强的人呢?每次读了《李将军列传》,这个问题就像草一样又冒出来了!
自古以来,李广就名声在外。“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在人们心中,李广是威震敌胆的飞将军,是屡立奇功的将领,是爱护士卒的统帅,为何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之慨叹呢?
李广(清人绘图)
名将家世,箭术高超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是西汉著名将领,陕西成纪人。他的祖先是李信,秦时的将领,曾抓获过燕国太子丹。他的孙子李陵也有善骑射、爱士卒的美名。司马迁就是因李陵事件惨遭横祸的。
李家世世代代传授箭法,以箭术闻名。李广天资高,擅长射箭,一学即会,无人能比。他体格高大,两臂很长,像通臂猿一样,好像可以自由伸长。他性格内向少言,平时与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图,以比射箭的远近为游戏,不胜的罚酒。他一生之中,做官四十多年,都是工资二千石。家无余财,不好钱财,不谈钱财。
他射箭技术高超,达到出神入化的神妙之境。任右北平太守时的一次打猎,他看见草中有石头,以为是老虎就去射击,箭头射进了石头里面,才知是石头,再次射击就射不进去了。这个故事就是“射石博虎”。“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写的就是这个故事。
爱护士卒也有名。他为人十分平易,得到赏赐总是分给士卒,行军饮食都与士卒一起。他带兵打仗,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不吃不喝,他就决不吃喝。带兵之中,也宽松自在不苛刻,手下士兵们都愿意和他一起。他死后,军中之人“一军皆哭”,百姓无论认识不认识的,都为他流泪。司马迁用孔子的话,给予李广极高的评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些论述,都说明了李广具有扎实努力,勤勤恳恳,重视诚信的人格魅力。
“孝文能鉴不能收”
汉孝文帝十四年,李广参军,因善于骑射,在与匈奴作战中,杀敌立功,做了汉中郎(皇帝的侍从武官),他经常跟着皇帝外出作战,冲锋陷阵,格杀猛兽。常伴皇帝左右,汉文帝很了解他,有一次跟他说:可惜呀!你没出生在好时候!如果你生在高祖的时候,做个万户侯应该不在话下啊!
汉景帝时,升李广为骑郎将。吴王、楚王叛乱时,李广以骁骑都尉之职出征平叛,立下显赫战功。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被调往上谷、上郡、雁门等西北边陲做太守,抗击匈奴的入侵。
汉武帝时,李广任骁骑将军,受护国将军韩安国的节制,以马邑城进行诱敌之战。之后雁门之战,匈奴兵数倍于汉,以致打败汉军并活捉了李广。李广在行进途中,飞夺胡骑马,射杀胡人,逃回汉营,结果却因他战争损失过多,被革职,贬为平民。
元狩四年,李广60多岁,主动请缨,与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意外的是,汉武帝好久才答应,并且暗中嘱咐卫青,“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说李广年纪大了,运气不好,不要让他正面跟单于交战,恐怕不能夺取胜利。
汉文帝
可见,在文、景、武帝三朝时,李广在汉代边关的稳定上发挥着巨大的、无人能比的作用,只要“飞将军李广”在,匈奴就不敢轻举妄动。
孝文帝也认可李广才能,却为什么只让他做个随身的侍卫官呢?皇帝也都看在眼里,为什么李广始终得不到提拔呢?
宋代的诗人张耒写过一首《李广》诗说:“李广才非卫霍俦,孝文能鉴不能收。君王未是忘征战,何待高皇万户侯。”意思是,李广的才能与卫青霍去病是不一样的,文帝识他却不用他,应是不需要他吧!用李广就是为了作战的。然而,这似乎也并不合理。比如边患,不是有李广在发挥他独一无二的作用吗?“孝文能鉴不能收”,应该是有情况的。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那个时刻唠叨着收复失地的辛弃疾,是遭人嫉恨的吧。
李广难封
纵观古今,看看周围,李广现象并不少见,原因也是复杂的。
1、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虽说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各自特点,但是在职场上,涉及到职位的提升,尤其要升到高位,性格就会有一定的影响。《李将军列传》中可见,他精于箭术,懒于人事,不善沟通。比如,不仅平时无话,关键时刻也无话,不会为自己澄清事实。那谁会替你伸冤呢?
雁门之战逃回后被贬,他没有申诉;卫青把他部队并入右将军,他虽几次请求免除合并,但卫青一纸文书下达,他也只能是“愠怒而就部”;汉军无功而返,想必卫青也是恼羞成怒,回来后就要告状,担责的事情推给李广,“广未对”,被逼急了,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把所有的罪责都揽到自己名下。
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李广对其部下说这番话的时候,应该也是看透了世事,对人生失望了吧,遂“引刀自刭”!
在上郡太守期间,他用奇谋射杀胡骑的时候,独自带领一百骑兵,外出作战,经过一夜,回到大部队,大军不知李广的去向。他在雁门之战中独自从匈奴手下逃脱,也让汉军产生怀疑。这些事似乎也都与他不善言辞,不会沟通解决问题有关吧。
2、不谙世事,不识人性。雁门之战后,李广被贬为平民,在家中闲居了几年,去蓝田南山射猎时,受到霸陵尉的侮辱,后来他被起用右北平太守的时候,借机杀了霸陵尉。
这样的事,也并不奇怪,得势失势之间,看懂人情冷暖,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杨绛曾说:唯有身处卑微的人,能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可李广此时并不懂得,不谙世事的规律。人在失意遭受的冷眼和得意是受到的赞美都是一样的内涵,不足为奇。看来他的心胸、眼界未免小了点。
李广雕像
3、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雁门之战汉军失败,李广偏又逃回,逃回本是好事,汉失而复得一名大将,谁曾想却被革职,成了一名老百姓。与卫青出兵匈奴,偏又遇到狼队友的算计,也没想到军队向导逃跑,导致迷路,招致讯问审查。人生真是防不胜防!
就像项羽说“此乃天也!”,李广说“岂非天哉!”,他相信了命运的不公,失去了斗志。这些没有办法掌控的因素,确实让人心生虚幻。然而,还有一些,似乎可以把握,又似乎无法把握!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大举出兵进击匈奴时候,李广年过60自请求出战。几经曲折,武帝才同意。出塞之后,卫青急于争功,自己带领精兵急行军作战。命令李广跟右将军军队合并一处,另走狭窄,曲折,稍远的东路。李广几次坚决请求,拒绝合并,终究都没用。
最后,卫青一封文书,命令李广直接到右将军处报道。行军途中,军队向导逃亡,导致迷路。而此时卫青与单于作战,无功而返。返回路上遇到了李广和赵食其军队,这样李广才归队。回来之后卫青向皇帝报告情况,把罪责推到李广身上。
汉武帝
这件事在李广一生里是重要事件。其实,出发前,卫青暗中受到皇帝的告诫,,说李广年老,运气不好,不要让他跟单于直接交战,怕不能得胜。为什么皇帝会跟卫青说这样贴心的话呢?我们来看看人物关系:
卫青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是卫青姐姐卫少儿的儿子。公孙敖是卫青的救命恩人。公孙敖在卫青还没有地位的时候救过他,现在卫青凭借其姐为皇后而平步青云,公孙敖也随之显贵了。“新失候”,是指公孙敖在元狩二年进击匈奴时,因畏怯而获罪当斩,后用钱赎罪,免去合琦侯职位的事。这次卫青是想借此机会报答他,才让公孙敖与自己一起攻打单于,以立功能恢复侯爵之位。而公孙敖就是李陵事件中,在武帝面前进谗言,导致李陵一家被杀的那人。
李广处于这样一套班子中,他的运气会好到哪里呢?他怎样做都进退两难:胜利了,功劳是卫青的;失败了,李广就是替死鬼。这是不是也是当初同意李广出征时就已有的计谋呢?
如果李广是在三国时代,定是关羽、张飞、赵云一样的人。如果在高祖时代,一定是韩信一样的人物,这就是生不逢时,命途多舛吧!
我总想,如果当时李广能看清这种局势,或许可以躲过这场灾祸。
写在最后的话
太史公给李广高度评价是:“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他认为李将军外表上诚诚恳恳,像个乡里人一样朴实,但他的忠诚之心,却使人信服和感动。
读到此句,我大约知道李将军是什么样的人了!一个诚恳甚至有些木讷的人,和一个聪明灵活,甚至颇具心机的人在你面前,你要成为那个人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我也大约明白为何李广难封侯了!一个有本领的人,大都是个简单的人。不会虚伪,不会心机,以童心初心看世界,得到的回报就不是童心和初心了。李广的悲剧已成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在世上生存,就要懂得生存法则。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没错,但不能被性格害死;都说命运是复杂的,没错,但要把握能把握的,看淡不可把握的。人生防不胜防,但可以更多释然,更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