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生巧的名言警句(关于熟能生巧的名人名句)
读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卖油翁》,不由得想起“熟能生巧”这个成语。卖油翁一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与“熟能生巧”,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道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做好一事、学精一技,“熟”是根本,是关键,是途径。
《卖油翁》的故事是这样的: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媲美,他也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有一次,陈尧咨在家园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经过,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见状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难道不精准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其他奥妙,只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滴入钱孔里,而钱却没有沾上一点油。老翁接着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唯有手法熟练而已。”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被称为善射,卖油翁沥油“自钱空入而钱不湿”被看作艺高,都是因为“手熟尔”。然而,这种对技能的“手熟”,不是清楚了解的熟悉,也不是具有经验的熟练,而是掌握规律的精熟。一技在手,能做到精熟,就能成为技术的尖子、行业的领军人,就能成就自己不凡的一生。
从古至今,那些行家里手、能工巧匠,其实都在体现着一种精神,这就是“工匠精神”。尤其是现在,在各个领域和行业里,这种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为主要内容的“工匠精神”,培育出了成千成万的大国工匠和高技术人才,处处结出“精熟”的果实。
沈阳飞机工业公司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就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仅靠一双手、一把锉刀、一方小小的操作台,就实现了0.00068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直径的1/125细微的加工公差。如此极限的精度,源于每天8000余次“枯燥而又单调的反复练习”,源于他“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的一片匠心。正所谓,熟能生巧,巧能出奇,奇能创新。他们“精熟”的技能,演绎出一段段生动的故事,叙述着一个个传奇的人生。
一种技能达到“精熟”的程度,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轻轻松松的,而是心无旁骛、刻苦练习、长久坚持、甚至“择一事,终其生”的结果。前面讲到的方文墨,平时经常加工的零件平面一般是火柴盒大小,每个表面起码得锉修30下才能达到尺寸精度要求,每天要完成锉修动作8000多次,他9年如一日,坚持把每一次锉修都当作提高技能的练习,加工的精度也逐渐从0.05毫米提高到0.003毫米,被行业称为“文墨精度”。2018年他又把文墨精度提高到0.00068毫米。正是这种苦练,使“文墨精度”举世无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熟能生巧也如此,苦练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