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点评:这句话提纲挈领,直接说明了五蕴的空性,然后下面再详细展开。观自在菩萨在修习禅定时,已经达到了功夫纯熟的地步,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自然显现出来。这种大智如同明镜一般,世间任何事物都能够观照的清清楚楚,一览无余。五蕴,也就是色、受、想、行、识,在般若智慧的映照之下,无不显示出它原本的空性。既然一切所现之相都是空性,由此带来的所有烦恼、痛苦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点评:这部经是观自在菩萨和舍利弗的一段问答对话。观自在菩萨在进入甚深禅定后,已经照见五蕴的空性,所以才有了这句名言。物质是表相,空性是实质,物质和空性是一回事,而不是两回事。从现象看本质的角度看,色就是空;从本质依托现象的角度看,空就是色。
三,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点评:这里的诸法,并不单指佛法,而是指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都是诸法,不但是物质,这一切现象的本相,都是“空”。
四,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点评:既然一切诸法的本质都是空相,当然就没有分别了。不但没有生长和消灭;也没有污垢和清净;也没有什么增长和减损。这就跟物理上讲的能量守恒定律很相似了。
五,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点评:所以说,五蕴和十二处都是“空”。最原始的那个“空”,原本就是寂然不动的,没有任何变化和生灭。所以从根本上说,这个“空”之中,并没有物质,也没有那些感受、感想、行为和意识,甚至连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代表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都不存在。
六,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点评:这句是讲十八界的空性。我们观察外在的事物,一般都习惯从眼睛开始。这里再进一步说六根、六尘、六识,从眼界开始,一直到第十八界意识界结束,全部都不存在,本质上都是“空”。
七,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点评:不仅十八界是“空”,从“无明”一直到“老死尽”的十二因缘也是“空”,这句话应该是专门对缘觉讲的,帮他们破除法执,因为缘觉是从十二因缘上悟道的。
八,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点评:这又深入了一层,不但没有十二因缘,连佛讲的四谛法门都没有。甚至连空性的智慧以及解脱涅槃都是“空”。
九,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点评: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依照般若智慧观照人生,超越了自我,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所以心中无所挂碍。
十,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点评: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也是如此,依止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法门,因此证得无上正等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