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春秋吴王寿梦第四子,封于延陵,也就是现在的常州,史称“延陵季子”。关于他的佳话和传说,有“墓门挂剑”、“三让王位”、“枣树挂钱”等。一个至诚至德的小老头,其实他是与孔子齐名的圣人,素有“南季北孔”之称,为儒家的标杆人物。他周游列国,提倡礼乐,宣扬儒家思想,对华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吴王寿梦四个儿子中,季札最小,也是最有德行的人,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把王位传给他。但是季札就是不肯接受,坚持祖宗礼制,由哥哥诸樊继承王位。哥哥诸樊也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四弟季札之下,最好由四弟来继承,于是也一心想把重任托给四弟。
吴王寿梦去世,诸樊以嫡长子的身份摄政。寿梦的丧礼结束后,诸樊再提让位于季札之事。季札说:“嫡长子继承王位,乃是宗庙社稷的制度,岂是能改变的?”季札坚持拒绝做国君。
不仅如此,季札的厚德深受吴国上下的爱戴,他们如同众星捧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整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向,这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想法。
在吴王诸樊过世之前,诸樊仍念念不忘四弟季札,要让四弟接班,还是没有成功。诸樊决定让二弟余祭接班,并说:“兄弟们一定要轮流做国君,最终将王位传给季札。”余祭死后,王位依次传给三弟余昧,继位的吴王余昧在临终前让四弟接班,说这是大哥二哥和我约定好的。季札仍然不同意,并且再度归隐而去。吴人只好立余昧之子公子僚为王。因此留下了季札三让王位的美谈。
徐墓挂剑,发生在公元前544年。在这之前,季札受聘出使中原诸国。当季札进入位于今天江苏宿迁、徐州一带的徐国地界时,看到徐国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五谷丰茂,他心里暗暗称赞:“果然名不虚传,徐君素以仁义著闻,今得见矣。”
季札拜见徐君时,便畅谈自己仰慕之情。在交谈中,徐君非常喜爱季札身佩的宝剑,数次欲言又不好启齿。季札看出了他的心思,想把宝剑赠给徐君,但又想到出使中原诸国没有宝剑是不行的,佩带宝剑出使别国是一种礼节,也是对别人的尊重。于是,季札就在心中许诺:待出访归来时,再把剑赠送给徐君。
在中原诸国访问一年多时间后,季札返回吴国又途经徐国,特意安排去再次拜访徐君,并准备把宝剑赠送给徐君。但此时徐君已经去世,季札非常悲痛、后悔,他将宝剑赠给徐国嗣君,嗣君答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因徐国嗣君一再坚持不接受,季札即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一棵柳树上。现在宿迁泗洪境内还有挂剑台,石坊矗立,横额镌刻“季子挂剑台”五个大字。景墙两侧题刻是“挂剑酬心,践信泉台”。
“枣树挂钱”,故事简单而有趣。有一天,季札出使回家,主仆二人顶着烈日匆匆赶路,到达江阴申港已是午后,就在一片枣树林下席地小憩。仆人见树上串串红枣垂涎欲滴,便摘枣充饥,季札正要训斥,那仆人连忙哀告道:“小人实在是饥渴难挡,才摘枣充饥的呀!”季札想:今天一早只顾赶路,到现在还汤米未进,也就不加追究了,随即从身上取出一串钱,挂在枣树上,便和仆人踏上归途。这时正好有一位白发老人赶来,正是这片枣林的看护人。他看着枣树上挂着的钱,再望着季札远去的背影,感叹不已,君子之风也!
在古代战场上,高尚的品德,有时也能化干戈为玉帛。当然,这要看双方都是什么人了。公元前485年,楚国征伐陈国,92岁高龄的季札带兵前往救援。在两军对峙的阵前,季札对楚将子期说:“两国的国君不致力于德行,而用武力争夺地盘,百姓有什么罪过呢?我请求您带兵撤退,以此使您得到好名声,请您致力于德行而安定百姓,造福黎民。”这段看似平常的话,却对子期起到了作用,因为子期也是品行端正之人,他早就敬佩季札的德行。高尚的品德发挥作用了,楚将子期冒着被楚王责罚的危险决定撤兵。
季札是一个纯粹的人,儒家思想的实践者,更是一个幸福的人。这种近似童话的故事,在现实中有点不可思议。但转眼想想,一切都是转眼烟云,而季札却能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屹立着,这就是季札自身修行的结果。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能飞入天堂的,又能有几只。人活一世,什么叫快乐?什么叫幸福?不同的角度,会有多种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