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耕田文言文翻译(农夫耕田文言文启示)

知识精讲:

一、要点梳理

文意理解题是文言文阅读中必然要涉及到的题型。文意理解,就是在理解词义、句义后,着眼于全篇,综合运用所把握的分析文章的方法,对文言文进行全面的通读、理解,能够初步概括其内容,体味感情基调,筛选捕捉信息等,从而对全文内容有一个总体把握。

从形式上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

从内容上看,主要有:

1.根据要求筛选文中信息并加以概括;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3.分析文中感情或概括文章主旨;

4.分析文章写作特点,赏析文章手法等;

5.拟写从文中获得的启发或感悟,表达观点等。

二、方法点拨

(一)概括文意、筛选内容

初中阶段对文言文阅读中“筛选文中信息”的考查,一般侧重于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到文中搜寻、筛选和提取信息。答题时,学生要精读文章,初步筛选,明确方向,仔细分辨,识别障碍,最终找出原句或关键语句。

例1:下列选段中可以看出狼有怎样的特点?从段中哪些描写句可以看出来?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选段)

答:这段表现出狼狡猾的特点。从“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以看出来。

例2:陈胜领导的起义得到了众人的拥护,【乙】(《陈涉世家》)文中徒属对陈胜做出了____________的承诺,受苦大众也以____________的行动支持陈胜。起义的队伍迅速____________,起义军攻城掠地、所向披靡,而秦朝的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这正如【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所说: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第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其他三空用原文回答)

答:这两篇课内的文言文,我们根据内容梳理即可得到答案,即①敬受命;②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③发展壮大;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概括文章中心、理解作者情感、发表观点

解答这类问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文言文的中心思想也可根据文章的类型来概括,写人的文章中心侧重于人物的性格品质;写事和寓言类的文章侧重说理;写景状物的文章旨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及借景喻理。

例如:阅读《伤仲永》,回答下列问题。

(1)一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文中什么地方集中体现了这个道理?

答:一个人即使再有天赋,如果不加强后天学习,也会变得平庸无奇;天赋较差的,如果不学习,结果更是不堪设想。作者说明了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文章第三段议论集中体现了这个道理(作者观点)。

(2)有人说:学习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天赋的高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答: 不同意。一个人学习的好坏与他的天赋有关,更与一个人所受的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只凭借天赋,不加强后天学习,将会成为平庸之人。

(三)分析人物形象。

解答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类的文意理解题,需要在理解文章大致意思后,根据人物的言行、其他人物评价,以及故事情节和文章主旨,分析总结出符合人物性格或品质的形容词。

例如: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什么依据?请结合下列材料用自己的话简答。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答:从文中“每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做官后,常常慷慨激昂地讨论天下事,不顾自身利益。)”、“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以此话鼓励自己))”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胸有大志、关心(热爱)国家的人。

(四)鉴赏评析文章

解答文言文的赏析题,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以及文章主旨、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句段作用等方面,把切题的答案概括出来。答题方法与现代文阅读的赏析题基本一致。

例1:《岳阳楼记》中“文章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请简述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第五段直抒作者胸臆,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表现作者的旷达胸怀及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例2:《曹刿论战》中“曹刿见庄公前插入一段曹刿与乡人的对白,有什么作用?”

答: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答案为“既写出曹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意识,又为后文的君臣两段对白做铺垫。”

例3:请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

答:《出师表》一文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诸葛亮的一片忠心(结合文章内容),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朴素,情感真挚,中心明确(从形式来看)。

考点:把握文段的细节;分析、评价相关人物;理解作者情感及文章主旨;发表观点;赏析文章重要语句。

重难点:谈观点、看法、启示;赏析题。

易错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体会文章中心、作者情感有偏差;不能全面准确赏析句段。

题模一:内容理解题

例1.1.1 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万幸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上论古之人。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上友也。”

(选自《孟子》)

[注]善士:品德高尚的人。

(1)请根据短文内容,概括孟子交友的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结交天下善士;天下善士“未足”结交古人;结交古人要论世知人。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是讲要结交天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上论古之人”是讲天下善士“未足”,结交古人;“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上友也”是讲结交古人要论世知人。

【译文】

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例1.1.2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13题。(4分)

孟子谓万幸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上论古之人。诵其诗,读其书,不知

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上友也。”(选自《孟子》)

【注】善士,品德高尚的人。

(1)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是以论其世也,是上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3.请根据短文内容,概括孟子交友的原则。(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所以要讨论他们所处的时代(以了解他们的为人),这就是和历史上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2分)

(2)结交天下善士;天下善士“未足”结交古人;结交古人要论世知人。(2分)

【解析】

【参考译文】

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是以:因此,所以;论:讨论;是:这.句子翻译为:所以要讨论他们所处的时代(以了解他们的为人),这就是和历史上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是讲要结交天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上论古之人”是讲天下善士“未足”,结交古人;“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上友也”是讲结交古人要论世知人。

题模二:把握中心题

例1.2.1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例1.2.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加点词语。

(1)潭中鱼百许头( )

(2)以其境过( )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二段对游鱼进行了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大约;(2)凄清。

2.(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表现出潭水的清澈(或衬托、侧面描写),表现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4.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

2.此题考查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语句是考查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所占分值较多,做这类题是应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力求做到“信”“达”“雅”;要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翻译时还原成现代汉语语序;要注意语句整体的通顺完整。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和把握,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空游无所依”,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回答时围绕“水清”回答即可。

4.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而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题模三:人物形象分析题

例1.3.1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⑤,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绂(fú):李绂,人名。③赀(zī):通“资”,钱财。④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⑤《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

(1)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李绂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他的聪慧:“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

【解析】此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他的聪慧;“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所以,李绂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

【译文】

侍郎李绂,生性聪明。年幼时家里穷,无钱买书,于是就到邻居家去借。每次翻阅书籍,推演内容,书里的内容没有背诵不过的。有时偶尔进到城里,街道两边店铺的名字,都要默默地识记住。后来官至翰林,书库中原来的藏书有《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了。他的同僚选取书架上所用的书籍,任意抽取一本来难为他,没有不立刻对答上的,众人都感到很吃惊。

例1.3.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李侍郎绂,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侍郎:古代官名.绂(fú):李绂,人名.赀(zī):通“资”,钱财.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13.解释文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少时家贫 少:________________

②无不立对 对:________________

(2)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5.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3.①年幼;②回答。

(2)14.书库中原来的藏书有《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了。

(3)15.李拨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他的聪慧:“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

【解析】(1)13.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年幼时家里穷。少:年幼;②句意为:没有不立刻对答上的.对:回答。

(2)14.此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皆”,都.句意为:书库中原来的藏书有《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了。

(3)15.此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 他的聪慧:“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所以:李拨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

【参考译文】

侍郎李绂,生性聪明。年幼时家里穷,无钱买书,于是就到邻居家去借。每次翻阅书籍,推演内容,书里的内容没有背诵不过的。有时偶尔进到城里,街道两边店铺的名字,都要默默地识记住。后来官至翰林,书库中原来的藏书有《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了。他的同僚选取书架上所用的书籍,任意抽取一本来难为他,没有不立刻对答上的,众人都感到很吃惊。

题模四:开放性试题

例1.4.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①见而笑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④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也!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选自《浑然子》)

[注]①行者:过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③移时:不多时。④仆:倒下。

(1)兵贵神速,追求速度也是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方式,但有很多事情却不是追求速度所能完成的,请结合本文谈谈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如何做才能理性把握速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欲速则不达,做事不能只讲究速度,应遵循相应的规律和原则,否则会适得其反。

【解析】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为开放性试题,联系文本主旨“欲速则不达也”以及自己关于“速度”的感受作答即可,注意写出自己对生活、人生的感悟更好。

【译文】

农夫耕田

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说:“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一个月也干不完。”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向我示范耕地的方法吗?”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还没过多少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气喘吁吁的样子,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将要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困难。”农夫说:“困难的不是耕田,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过路人心服口服地走了。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