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的传说故事(不为人知的秘密)
纵观民间故事,你会发现有不少关于桥的传说。不管在哪里,建造桥梁都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当地百姓需要耗费不少汗水和心血。为了祝愿建好的桥梁万年稳固,保佑过桥之人平平安安,人们在桥梁落成之后,都会举行一定的开桥仪式,甚至喜欢用一些神话传说去美化它,使其更具神圣性。那么在温岭,都流传着哪些有关桥的传说呢?
县官赐桥名
在新河,一条自南向北的大河拦腰斩断了肖家桥街。于是,百姓造了一座大石桥,名为“肖家桥”,用来连接东街和西街。这座大石桥宽约八丈,长近六丈,桥两边有石护栏,造型精美,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据周边老人说,当时肖家桥街的居民几乎都姓颜,连接东西两街的这座大石桥也是姓颜的人出钱造的。那么,为什么不叫颜家桥?这里有一个故事。
大石桥造好的庆典那日,风和日丽。肖家人起了个早,派人担着馒头,顺着县官要走的大路,敲锣打鼓地分发馒头,传播县官要到肖家为大石桥剪彩的消息。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住在大路两边的百姓都来到肖家看县官给大石桥剪彩。于是,从横湖桥一直到跛脚店的路上,汇成了一条人流,县官坐的大轿也被夹在中间。
一路上,县官从百姓口中听到的都是“到肖家看桥”“看剪彩”。于是,在庆祝典礼上,县官剪了彩,带领官员走过大石桥后,赐名这座桥为“肖家桥”。从此,肖家桥这个名字就世世代代传下来了。
麻糍做桥墩
据有关史料记载,由于温岭负山濒海,在古代,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为了治理水患,人们在新河一带相继建造了中闸、麻糍闸、北闸、下卢闸等闸桥,形成一个闸桥群。其中,麻糍闸位于新河镇南鉴村原高桥乡驻地东约500米的河上。《光绪太平续志》称其为“朱文公建。俗传桥石将断,仙人以麻糍粘之,故名”。
传说,当时建桥架到最后一根桥墩时,大家发现上面出现了一道裂缝。工匠们心里很着急,因为已经择好日子,明天就要通桥了,现在再去买桥墩运回来肯定来不及了,怎么向乡亲们交代呢?有的工匠急得哭了,连家人送来的点心(冷饭、麻糍等)都无心下咽。
正在这时,一位讨饭人路过,看到新桥的旁边有些点心,便上前去向工匠们讨点麻糍吃。看着讨饭人的身上脏兮兮的,大家都不想理睬他,但他就是赖着不走。此时,其中一个工匠说话了:“明天就是开桥仪式,可造新桥的最后一根桥墩裂了,大家都急死了,实在没心情,你快点走吧。”讨饭人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你让我吃饱饭,一切好办!”工匠们认为讨饭人在开玩笑,就说:“你有本事把桥铺上,整篮麻糍都给你吃。”
讨饭人一听,满口答应,蹲下身子,一会儿就把七八个人吃的麻糍吃到只剩一块。只见他站起来,将麻糍往桥墩裂缝上一粘,说了句“好了,加上吧”,人就消失不见了。工匠们甚是惊讶,发现桥面架上去后真的没问题,难道有仙人来解难?
新桥造好后,人们从桥上过时,只觉得脚下软绵绵的有弹性,便想起这桥墩是仙人用麻糍打底的,故称之为“麻糍桥”(今麻糍闸)。
新人开新桥
提起位于温峤镇南部的温岭街,温岭人都很熟悉。作为台州与温州的交界之地,当时的温岭街,可谓人杰地灵,街市繁华,生意兴隆,很受官府的器重和关注。
清道光二十九年,山东籍张梦兰任太平(今温岭)县令。当时,温岭街在下街头某处造了一座新桥,虽说规模不是很大,也称不上雄伟和壮丽,但毕竟是当地一大工程。新桥落成之后,当地要举行隆重的开桥仪式,典礼这一天,百姓特恭请县令张梦兰前去。
于是,县令张梦兰在众绅士的热忱陪同下亲临现场。就在时辰将到的关键时刻,大路上吹吹打打过来一座大红花轿。大家猜测,这座大红花轿应该是有意趁着这次机会,想第一个过桥,讨个吉利(开桥仪式当天,如果正好有嫁娶之事,也可请新人开桥)。只见大红花轿内端坐着一位头戴凤冠、身着霞帔的新人。这时,重礼数、识礼仪的县令张梦兰,慌忙双膝跪倒在轿前:“正宫娘娘到此,卑职恭请娘娘开桥。”众绅士瞬间茫然无策,众衙役一时惊慌失措。幸好,轿中这位新人还算有点见识,慌忙出轿,双手扶起张梦兰说:“我是假冒的正宫娘娘,今天只是暂借正宫娘娘衣饰……”新人意欲跪拜县令,却被张梦兰双手扶住:“卑职不敢,卑职不敢!”
这一系列的举止,让在场的绅士、衙役及众百姓佩服得五体投地。县令张梦兰的再三礼让,让这位新人实在无法推脱开桥的神圣职责,只得重新上轿。只见鸣锣开道,轿至桥边,新人下轿高声念道:“县尊老爷步步高,叫我新人开新桥。新人脚踏桥上过,永保新桥万年牢。”
县令让新人开桥,成了温峤的一段历史佳话。